武汉物数所两名同学在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中获奖

  • 蔡怡春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创建于 2015-01-14
  • 484
111,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论坛以“生命•健康•环境”为主题,邀请在汉的相关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研究生参加论坛,以提供相互学习、互相促进的交流平台。武汉物数所邢琼和张志健同学在论坛报告中表现优异,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
 

邢琼同学深入浅出地向大家展示了最近的研究成果——观测磷酸信号传递过程中的蛋白之间极弱的相互作用。传统的结构生物学将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按照强度分为两种,解离常数小于1nM的“稳态相互作用”和解离常数在1nM1mM之间的“瞬态相互作用”。科研工作者已经通过晶体衍射和常规核磁共振的方法对这两种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然而,由于缺少有效的方法,对于研究作用强度在1mM以上的蛋白质之间的“极弱相互作用”则一直都是一个难题。邢琼同学介绍了一种顺磁弛豫增强的方法,通过引入基于镧系金属Gd3+的、极为刚性的顺磁探针,极大提升了检测灵敏度,最终成功观测并解析了KD25mM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复合物结构,该复合物是至今结构生物学界解析出来的最弱的相互作用的结构,并通过数学建模阐明了在生物体内蛋白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极弱蛋白相互作用的复合体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信号传递。这一研究结果一次性解决了研究蛋白质之间极弱相互作用存在的三个难题。 

张志建同学分享的研究成果是《利用嗜神经病毒标记上丘介导的先天恐惧神经环路》。恐惧情绪是动物的基本情绪之一,视觉的先天恐惧反应对动物躲避天敌、趋利避害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人们遭遇很多危险性的视觉画面需要经过视皮层处理加工之后才能激活恐惧情绪和恐惧反应。然而,这种反应经历的神经环路节点多,反应时程长;而在自然界中,当面临天敌捕食等紧急出现的视觉威胁信息时,动物必须在对危险信息完成认知加工之前迅速调动其本能的恐惧反应,利用诸如“冻结”或者逃跑的行为规避危险,该反应是通过皮层下更快捷的神经通路介导。同时,在充满危险的自然环境中觅食时,动物又必须时刻平衡自身觅食的欲望与对被捕食的恐惧,而这些有趣现象背后的神经网络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结合应用多种嗜神经病毒,确定了ILSCmLPLA这样一条控制视觉先天恐惧的直接二级连接的皮层下神经通路,并探讨了该通路对动物觅食抉择行为的影响。 

责任编辑:蔡怡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