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下午4:00,诺贝尔获奖得者杨振宁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的讲座。
杨振宁先生从他的小学时期谈起,一直讲到他开始执教,这期间几十年的经历带个了他许多深刻的体会。他讲到,中学时期在崇德中学的图书馆里看到的那本《神秘的宇宙》,是他与物理的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使得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抗战爆发,他随家人前往昆明,由于重庆的教育部准许没有高中毕业证明的学生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在仅上过两年高中,物理知识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杨振宁自己在家里钻研了一个月物理学课本,参加了西南联合大学的入学考试,并且被成功录取。
对于大学生活,杨振宁先生着重讲述了对他产生比较重要影响的两位老师——吴大猷和王竹溪。他提到,自己的研究工作基本上都和两位老师密切相关。杨振宁还讲到了他的两位同学黄昆和张守廉,他讲到在宿舍中与这两人进行的辩论和探讨,由于声音很大,很多人都认识了他们,甚至称呼他们为“西南联大三剑客”。“我们无休无止地辩论着物理里面的种种题目”杨振宁说。他认为正是通过这些辩论,他们三人对于物理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抗战结束后,杨振宁经印度前往美国,注册成为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在这里,他又遇上了两位影响了他一生的人物——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与特勒(Edward Teller)。“特勒一天有十个ideas,其中九个半都是错的”杨振宁提到,特勒十分喜欢和学生讨论他的新想法,即使被否认也不会不高兴,但是这样讨论来讨论去就有了成果。杨振宁说,国内外对于物理学的教学方法是很不一样的,在国内主要是推演法,是从理论到现象;芝加哥大学不是这样,而是归纳法,是从现象归纳到理论,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我最占便宜的地方,就是西南联大对理论的教育非常重视,所以我的理论知识的根基非常扎实,但是芝加哥大学并不重视这个,所以我在芝加哥大学的同学们没学过推演法,他们看到现象只能乱蒙。”杨振宁说,由于实验室保密问题,他一开始并没能在费米的实验室进行研究,费米将他推荐给艾里逊(Allison)教授做研究生。二十个月的实验生活并不成功,但却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杨振宁就是在这时候意识到了自己并不适合做实验物理,还是应该回到理论物理。他为自己找了四个理论题目,然而经过一番艰难的探讨,在他的博士求学阶段,仅有第四个题目真正得到了解决。在特勒的建议下,杨振宁选择了自己已经写出的理论论文作为毕业论文。这之后,杨振宁前往IAS(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并且一待就是十七年,并且在这期间取得了相当数量的成果。
讲座最后杨振宁先生给同学们一点建议,由于西方语言的结构和文法相对占优势,所以国内的学生应当多学习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多读一些英文,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其他著作。
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道:“您是怎样应对懈怠的呢?”杨振宁先生笑着答道:“我想我不会在任何时候觉得懈怠!”
在本能容纳七百人的礼堂中,有近千人聆听了这次讲座。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