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炼技术起源于本土

  • 谷舟 吴新军 徐冬梅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05-12
  • 630
王昌燧教授
新闻发布会现场

5月11日上午9点,“中国冶炼起源本土说”新闻发布会于中国科学院玉泉路园区礼堂二层报告厅举行。本次新闻发布会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大洲教授主持,研究生院副院长侯泉林教授首先致词,他向与会记者和有关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他们简要介绍了我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学术氛围和主要研究成果。接着,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王昌燧教授报告。

王昌燧教授向来宾介绍了关于冶金工艺的起源及相关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始终认为,我国的冶金工艺起源于西亚地区,这主要是基于西方早期大量的冶金发掘和分析数据。然而,西方学者未能充分认识中国的考古资源,忽略了陕西省姜寨等出土黄铜片的年代绝不晚于西亚最早人工冶炼合金砷铜的“重要事实”。王昌燧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凡小盼利用上海光源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模拟制成的黄铜块和姜寨出土黄铜。根据黄铜中Zn、Pb元素的分布状况,证明了陕西省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系固态还原工艺制成,与西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两者年代相近,相互间没有继承关系。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冶金工艺是本土独立起源。这一重要论证,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两大文明体系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王昌燧教授还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即致力于合成砷铜的工艺探讨,与此同时,拟采用新的方法,认真探索青铜器的矿料来源。

 

王昌燧教授:男,1947年出生于江苏省姜堰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X-射线考古学术讨论会顾问。

责任编辑:谷舟 吴新军 徐冬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