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考古新进展——王昌燧做客明德讲堂

  • 林磊,张青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12-21
  • 329
王教授的精彩讲座

1220日下午,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综合楼306教室,我们见到了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系专家——王昌燧教授。王教授今天讲座的主题是“陶瓷考古新进展”,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里,他为国科大学子传播了陶瓷的概况,普及了考古学的知识,使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文学院学生处的工作人员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王昌燧教授。王昌燧是国科大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X-射线考古学术讨论会顾问。

在整场讲座中,王教授先从陶瓷之间的差别谈起,然后不断深入,带领学生们领略了一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盛宴。首先,他为大家讲解了关于陶瓷的基本知识,他提到,陶器的烧制温度在400600摄氏度之间,此时陶土中的结构水就会散发出来,而瓷器的烧制温度要比陶器高,一般要达到1150摄氏度以上,所以瓷器的质地要比陶器清脆许多。

接着,王教授详细地讲述了陶器和瓷器产地的再研究,尤其是有关瓷器产地的研究,可能会改写北方瓷器的发展历程。有的传统学者采用聚类分析认为,瓷器是南方单一起源;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瓷器多源说,因为早在夏代,北方就有了原始瓷。王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就原料来说,南方盛产瓷土,含铁量高;而北方的高岭土含铁量低,含铁量高的高岭土主要产于南方。从工艺来说,瓷器中需要碱金属的溶剂。且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南北朝前,我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在北方。所以瓷器起源于北方的可能性比较大。

此外,王教授还给同学们介绍了在陶瓷考古中运用的新技术,如元素分析技术、表面氧化技术、元素含量比值等。这些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甚至对其他科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讲座的最后,大家积极向王教授提问,他也十分认真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并表示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和他交流。

责任编辑:林磊,张青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