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宝”记—-科技考古系师生河南南阳野外考古调查散记

  • 周理坤 (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创建于 2007-09-07
  • 4538
野外考古调查

   
 炎炎夏日,正是人们选择去乘凉避暑的时节,而此时河南南阳革命老区――桐柏县的偏僻山村里却活跃着一群“找宝贝”的人。他们是谁?来这里干啥?难道咱这里真有啥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成?……看见这些每天背着一大堆探查工具在田间穿梭的考古队员,人们不禁要提出很多问题。  

 查阅文献,锁定目标  

 2007年8月11日,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八名师生在领队宋国定教授的带领下,从郑州出发,一路南下,来到南阳市桐柏县毛集镇,分别对三个拥有古代冶铁遗址的村庄进行调查。  
 
 根据文献记载和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早在战国末年和两汉时期,南阳地区就以丰富的铁矿资源而闻名天下,古人曾在当时的南阳郡多处夯筑竖炉,“大办钢铁”。南阳市的瓦房庄,桐柏县的张畈村、铁炉村、黄小庄村,泌阳县的下河湾村都曾是古代著名的冶铁遗址,因此在今天的南阳一带就保留下了“铁山”、“铁山庙”、“铁炉村”、“铁石垱”和“破头山”等与古代冶铁相关的地名,我们的调查工作重点就锁定在了桐柏县的三个村子。  

 钻探踏查,分头作战  

 8月12日,野外调查正式开始,考古队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头调查张畈、铁炉和黄小庄。张畈村和黄小庄距离毛集镇中心都比较远,特别是通往张畈村的泥泞山路无法让车辆正常行驶,几名考古队员只能坐着农用三轮车历经艰辛才能到达遗址所在地。

 在到达目的地后,首先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充满好奇心的村民,所以向村民们解释探访目的,和询问一些出土物信息及地名历史也都成了队员们每日的工作。经过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大部分遗迹遗物都早已深埋地下,队员们必须通过村民的零星线索结合“洛阳铲”钻探和刮路沟断崖剖面来判断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和文化内涵,有些遗迹甚至已经被庄稼地或者杂草覆盖,无疑加大了探查难度。如果遗迹和遗物已经露出地表,那就可以省去一些工作了,但是这也意味着古代遗址被后代扰动破坏得很严重。队员们在工作的时候会特别注意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它们可能正是古人留下来的冶炼线索,路边土中可能隐约藏着不起眼的炉基,也可能地上的石块和“蜂窝石”正是遗址中残留的铁矿石和炉渣,当然看见经过火烧的草拌泥、烧土块,锈蚀的铁片等更能引发队员的无限遐想。

 队员们通过采集和记录这些样品或者小规模试掘遗迹以及踏察地形地貌,来大致判断古代冶铁遗址的范围特点。  

 硕果累累,意犹未尽  

 “怎么样?还习惯吗?”这是领队宋老师每天都要“调查”大家的一句话。虽然队员们经常要在烈日下去田地里或者丛林中穿行,去接受自然和环境的挑战,但是有老师们的细心照顾和同学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大家不仅有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在考古知识的获得和调查方法的掌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调查期间恰逢两位同学的生日,老师们还特意送上两个生日蛋糕为他们祝福,在一片温暖的烛光和欢笑声中,队员们的心都融在了一起。几位同学不止一次地感叹:这种在野外实习调查真锻炼人,不但炼出了大家的能力,更炼出了团队的凝聚力。  

 整个考古调查工作于8月25日完满结束,队员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奋斗了数日的河南。在返京途中,尽管还有些不舍之情,但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更多地表现的是收获的喜悦,看来他们真的找到了“宝贝”, 不过这些“宝贝”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田野考古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责任编辑: 周理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