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物数所一篇论文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蔡怡春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创建于 2014-07-22
  • 107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布84名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额初选名单,武汉物数所林志阳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中红外飞秒激光场的原子分子电离行为若干问题的研究》入选。林志阳2007年入学,导师为柳晓军研究员。 

超短强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超越了传统微扰论框架内的非线性光学的范畴,进入了极端非线性光学区域,成为当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在该区域内,超短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呈现出一系列有趣且新颖的高度非线性物理现象,如阈上电离、非顺序双电离、高次谐波辐射产生、库仑爆炸等。强激光场中原子分子电离过程是理解这些极端非线性过程的基础,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在原子级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理解电子动力学,还将推动分子结构及动力学超快成像技术的发展,从而为观测和控制分子化学反应过程奠定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受限于超短强激光技术,绝大多数强场电离实验研究都局限于飞秒钛宝石激光输出的波段(800nm附近)。近几年,基于光参量放大技术的可调谐中红外超短激光脉冲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强场物理领域中迄今很少探索到的参量空间,使强场电离研究更容易深入到隧穿电离甚至深隧穿电离区域,为完整的强场电离物理图像的形成创造了可能性。

林志阳同学的研究工作系统地开展了稀有气体原子以及同核双原子分子与中红外波段超短强激光相互作用引起的电离实验研究,通过测量原子分子在不同激光参数(如激光波长和强度)条件下的电离离子产量以及光电子能量和角分布,观察到了强场电离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新现象和新效应。结合合适理论模型,阐明了这些现象和效应的物理起因,揭示出原子实库仑势以及分子基态结构等对强场电离过程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于2009年、2012年发表在国际物理学领域顶尖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其中一项成果发现了国际强场原子物理领域在过去三十年研究中丢失的重要物理现象,并第一次从理论与实验上揭示了新现象的物理起因,被遴选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成就展基础科学领域的五项重要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蔡怡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