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中海工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了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万山号”出厂交接仪式。广州能源所党委书记马隆龙、科技处副处长姜洋、海洋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参加了交接活动。
16日下午三点三十分,中海工业菠萝庙船厂厂长肖伟哲在船厂与马隆龙书记进行了会晤。随后,双方领导与来访客人,登上鹰式装置“万山号”进行现场参观,盛松伟陪同分别在下甲板、上甲板和设备舱进行查看,并向他们详细介绍了装置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主体尺度、设备配置及后续发展计划。16日下午四点三十分,马隆龙与肖伟哲共同点燃了指示起航的鞭炮,两台拖轮在鞭炮声中拖着鹰式装置“万山号”缓缓离开码头,驶向指定的深水码头,这标志着装置由建造方中海工业有限公司正式转交广州能源所。7月18日凌晨,鹰式装置“万山号”历经150公里江路和海路拖航,安全抵达目的地码头。之后项目组将对鹰式装置“万山号”进行详细的检查与测试,为正式出海试验做准备。
鹰式装置“万山号”由2013年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资助研建,采用的是广州能源所专利技术。装置在半潜母船上前后对称安装四个鹰式吸波浮体,它们共用半潜船体、液压发电系统和锚泊系统。装置整体长36米,宽24米,高16米,在海上既可以像船舶一样漂浮,也可以下潜至设定深度成为波浪能发电设备。装置还配备了大容量蓄电池、逆变器、数据采集与监控设备、卫星传输设备,既可通过海底电缆向海岛供电,也可为搭载在其平台上的各种海上测量设备供电,还可通过卫星天线实现海上设备与陆上控制中心的双向数据传输。波浪能发电前期装置装机容量为120kW;系统发电稳定后,项目组将扩大波浪能发电装机容量,并计划在装置顶部加装300kW太阳能发电板、50kW风力发电机和海水淡化装置,最终建成一座漂浮式多能互补发电平台。
近日,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中心研究发明的“一种具有半潜船特征的新型漂浮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在澳大利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这是广州能源研究所首个获得澳大利亚授权的发明专利。鹰式波浪能发电技术于2012年分别在中国、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四国申请了发明专利。截止到2015年7月20日,该技术已获得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发明专利授权。目前该技术在英、美两国的专利申请已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
PCT国际检索报告显示“一种具有半潜船特征的新型漂浮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工业实用性。
新疆生地所副所长管开云代表研究所对新入所研究生表示热烈的欢迎。管开云回顾了研究所的发展历史,并详细介绍了研究所在绿洲生态与绿洲农业、荒漠化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遥感监测与应用、区域发展、中亚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简要介绍了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和特色研究所建设内容。他希望新入所研究生勇于担当,奋力开拓,继续弘扬“生地精神”。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亚宁研究员做了“绿洲与绿洲生态系统”报告。通过对该报告的学习,同学们对绿洲在新疆的分布,水源、植被、作物以及形成因素等有了深刻的理解。
同学们在听取报告后,对新疆生地所的发展有了进一步认识,同学们正式从研究生院的集中教学模式正式转变角色,开启科研工作模式。研究生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研究所,了解了新疆,并初步掌握科研方法,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月23至24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科学问题”中期总结会在南京召开。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副处长闫金定、基础司重大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李非、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科学技术处副处长赵慧斌、项目顾问专家徐建中院士、项目跟踪专家、项目专家组成员、特邀同行专家、课题负责人及学术骨干等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中期总结会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赵黛青主持。该项目研究基于燃料燃烧的高能量密度微型能源动力系统内的流动、燃烧和传热规律,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并在新型三臂摆动式微型能源动力系统上验证。会议向与会专家和领导汇报了项目前两年的主要研究进展、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数据共享等方面的执行情况,并请专家组对项目和各个课题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和评议。
会上,李非首先介绍了973项目的管理原则和中期总结汇报的相关要求,然后三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对各自课题执行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与会专家和领导认真听取了各课题的工作汇报,并相应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专家组对项目近两年来的执行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三个课题目前进展情况良好。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系统集成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完成了计划内的研究任务。专家们指出,由于三个课题的研究内容联系紧密,在下一阶段执行期间,各参与单位需要更加注意研究内容上的衔接和互为支撑;希望课题组进一步聚焦研究目标,争取在微型动力系统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上取得关键突破。
评议结束后,专家组在项目中期总结的基础上,对项目课题设置、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队伍等方面提出了调整建议。总结会后,项目组即组织内部会议,针对专家建议进行了认真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后续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和任务分工,并确定了调整方案。
本次973项目中期总结会的成功召开,梳理和凝练了研究项目中的科学问题,优化了项目总体研究思路与创新目标,促进了课题之间和课题内部的交流和协作,为项目在后半段的执行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7月21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举办以“体验农业生态之旅”为主题的暑期夏令营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26名优秀大学生参加。
开营仪式上,所党委书记王克林致辞。他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让营员们更切实、充分地了解研究所的生活学习及科研平台等情况,并欢迎优秀大学生到亚热带生态所继续学习和深造。副所长兼研究生部主任王新洪就该所的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所研究生会主席伍力代表学生发言。
本次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王克林、魏文学、毛东海等8位专家积极参加了本次专家及青年专家讲坛。通过此论坛营员们清晰了解到该所的生态学、畜牧学、环境工程等特色研究领域,并实地参观长沙农业环境研究站以及学生宿舍、园区及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游览了岳麓山、橘子洲等。
闭营典礼上,副所长谭支良讲话。他说,此次夏令营活动,同学们了解了亚热带生态所得一些科研领域和取得的进展,希望大家以后有志于从事着方面的科研工作,诚挚邀请同学们来亚热带生态所继续学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于占涛同学说:“四天的团体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亚热带生态所的待人热情和走在前沿的科研实力,大家团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很温暖很满足,收获更是丰硕,切身感受到科研的魅力。”最后,王新洪为同学们颁发夏令营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