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25日,著名考古学家,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助理馆长李浪林先生受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邀请,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访学,并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胡耀武教授为其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在中科院访学其间,李浪林教授为中科院学子献上了夏季学期高级强化课程《香港考古》。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考古学的基础知识及香港考古简史;第二、三、四、五章分别介绍了香港的新时期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介绍了香港城市考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香港的专业研究机构和队伍等内容。李教授高屋建瓴的为大家系统介绍了香港考古研究的具体内容以及香港考古的历史与现状,在最后一次课中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李教授所讲述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兴趣方向,踊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困惑,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整个过程让同学们既领略了来自特区考古学者的深厚学识也展现了中科院学子的多元风采。

    李浪林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2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田野考古和分析技术”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吉林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物管理人员,有逾26年从事文物管理、博物馆、考古和历史研究的经验。精通中国考古学和上古史,熟悉博物馆运作、各类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尤其是华南和香港地区的古代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联合国、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文物政策和保护操作。

    李浪林教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客座教授,加强了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与香港特区同行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科技考古专业的科研与教学能力,为中科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发展又注入了一份新鲜血液,进而推动了中国科技考古事业的合作与新发展。

 

 

 

为隆重纪念著名土壤学家、我国土壤胶体化学和土壤矿物学的奠基人和南京土壤研究所前所长熊毅院士诞辰一百周年,土壤所精心策划的图片展于6月24日上午9点在惠联大楼四楼大厅展出。党委书记林先贵、副所长蔡立和广大研究生们一同兴致勃勃的参观了纪念熊毅院士图片展,图片展有幸邀请到马毅杰研究员和龚子同研究员两位前辈为大家做现场讲解。
 
    此次图片展选取了反映熊毅院士光辉一生的珍贵照片共九十多幅,分为生活、野外调查、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社会活动几个部分。马毅杰研究员和龚子同研究员结合图片的时代背景将熊毅院士各个时期的精彩故事向大家逐一介绍,通过他们的讲解研究生们对熊毅院士为中国土壤科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
 
    最后,林书记勉励广大研究生同学要学习熊毅院士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室内和室外相结合,深度与广度相结合以及培养与用人相结合的精神,弘扬熊毅院士求实创新、勇攀高峰、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学术作风,并殷切教导青年学子要努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动我国土壤事业向前发展,为实现“四个一流”贡献才智。
 
 
 
 
 

6月15日下午,2010年《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进展前沿系列讲座》在中关村园区教学楼S302教室正式开讲,主讲人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金红光研究员。

  金红光现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热物理学科专家评审组组长,全国能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国际著名能源杂志Energy的副主编等,科技导报、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等杂志的编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科技进步奖。金红光研究员为同学们作了一场题为《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原理与方法》的精彩报告。

  金红光首先提出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能源问题。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出发,简要介绍了世界范围内能源研究利用的现状和能源动力系统存在的问题,引出了“发展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的新模式”——“能的综合梯级利用技术”。金红光针对太阳能利用中“化学能与物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如何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太阳能热发电,详实地展示了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的新技术。其次,金红光介绍了“控制CO2的能源动力系统”和“低碳技术路线”,着重强调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能源结构的差异、能源安全、碳排放问题,指出了要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技术路径。然后,金研究员根据确定什么样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定位三个问题,指出了“研究经验、理解深度、创新的思维”对能源利用系统创新的重要性。

  最后,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金研究员一一作了耐心细致地回答。还与同学们亲切地交流了科学研究的切身体会和经验,鼓励同学们抓住重点问题进行突破,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同学们一致认为,金红光对能源利用高屋建瓴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拓宽了思考的广度;金研究员切身的经验体会,也将会大大地帮助和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争取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6月23日中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第二十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在分子楼101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共有57名研究生代表出席。化学所研究生办公室徐辉、易鹏、于国强三位老师和化学所团委赵宁、孙振宇、马春平和黄嫣嫣四位老师出席了大会。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化学所团委副书记赵宁老师首先向大会致辞,他向本次大会表示了热烈的祝贺,肯定了上一届研会的辛勤工作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成功。
 
随后,主持人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会主席团选举办法》,并宣布了监票人、计票人名单以及候选人名单。接着,几位主席团候选人进行了精彩的自我展示,表达了愿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决心与意愿。经过与会代表无记名投票,于乐、董全霄、谭回三位同学当选化学所第二十届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由研究生会主席陈素明同学代表第十九届研究生会做的工作报告。报告从继承优良传统,创新活动模式;拓展对外交流,创新宣传模式;协助所内活动,积极献言献策;树立服务意识,坚持多做实事;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概括总结了过去一年的的基本经验,并对未来研究生会的工作提出了展望:进一步拓展活动形式,扩大各类活动参与群体,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进一步加强内部建设,完善干部培养体系,保障研究生会会组织持续稳定发展。
 
最后,化学所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徐辉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他祝贺第二十届研究生会主席团顺利产生,并指出,在化学所各级领导以及研究生办公室的领导下,在所团委及其他部门与组织的指导下,第十九届研究生会围绕所创新文化建设,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充分发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对各位研究生会干部的辛勤劳动、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他勉励即将产生的第二十届研究生会围绕所中心工作,更加刻苦勤奋,求实创新,以更高的标准服务全体研究生。最后,他就研究生会干部如何在兼顾科研学习和研究生会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研会干部能够通过在研究生会的锻炼,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为未来成为社会精英和骨干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希望更多的同学一如既往地支持研究生会,加入到研究生会或研究生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
 

6月18日,由地学院开设的夏季学期课程“生态环境地质学——21世纪的新兴学科”正式开课。
 
课程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现代生态环境地质研究中心林景星教授主讲,主要讲授内容包括:(1)生态环境地质学的诞生;(2)环境地质学和生态环境地质学的国际研究动态及其评述;(3)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4)生态环境地质可容负荷研究;(5)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虚拟、实验、修复等研究;(6)生态环境地质病与生命安全、人群健康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7)我国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实例解剖等。
 
环境地质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是环境科学与地质科学的交叉学科。生态环境地质学的诞生是地质学研究的新曙光,也是地质学研究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生态环境地质学应用生物学、环境学和地质学的原理和知识,解决由于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而引起的问题。不仅牵涉到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沉积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还涉及到由于人为的地质作用而引起的元素重新迁移、重新富集和重新沉积的过程,对于人类健康及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林老师讲课幽默风趣,授课方式灵活、有独到的见解,授课内容全面、真实地展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该学科的国际研究动态,使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由于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将理论讲解、知识抢答、自由辩论、自由提问、看录像等方式灵活穿插运用,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热烈辩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