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2010年夏季研究生授予学位初审会议。这是今年我所刚刚产生的新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研究生授予学位评审会,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中的14位委员出席了会议,所学位委员会主席马彩文研究员主持了评审会。 

  根据西安光机所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规定,在本年度夏季研究生授予学位评审会上,全体与会委员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以及对每一位研究生负责、对西安光机所负责、对中科院研究生院负责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实施了此次审核、评定工作。在评审中,委员们不仅严格把好研究生申请学位条件的审核关,而且还对每份答辩委员会的决议进行仔细阅读,同时还结合这次评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进一步改进我所学位评定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委员们建议应重新修订西安光机所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使其内容更加完善,各项条款更易操作,同时建议今后在答辩委员会的决议中应对成果、论文有明确的界定,成果要有量化,论文要有评价等。

    经过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认真讨论和研究,对提交会议研究的答辩委员会决议整体情况给予了肯定,但就其中的十余份答辩委员会决议建议进一步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时经与会委员无记名投票,全票通过了我所2010年夏季9名博士和55名硕士学位申请的初审并在随后提交中科院研究生院进行终审。

 为进一步加强我所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严肃学术纪律,净化学术环境,强化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2010年夏季开始,我所将对除涉密论文外的所有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通过中国知网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检测。
 
 根据我所的规定,毕业研究生在答辩前均需上交论文的电子版,以进行学术论文重复率检测。为倡导和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精神,我所实施的学术论文检测标准定为重复率5%以下,这与目前许多高校执行的论文重复率为10%以下(还有一些单位执行15%以下)的标准相比,我所对学术论文的原创性要求还是较为严格的。今年夏季我所首次对70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检测,其中大部分论文质量较好,部分论文在经过多次修改后,最终也都达到了重复率5%以下的要求并顺利通过检测。

 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业务水平、业务能力,了解研究生教育前沿问题和管理方法,6月29日下午,武汉教育基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研讨班正式启动,武汉各培养单位教育管理干部,武汉教育基地办公室全体人员参加了学习研讨。
 
 首先由武汉病毒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宁一研究员带来《英、美研究生培养与中国研究生培养过程比较》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教育干部根据各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就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周宁一研究员曾在英国帝国理工和威尔士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结合自己多年在英国学习、工作的体验和实际,就英国、美国的教育体制,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及评估体系等方面,为广大教育干部进行了阐述。同时,周宁一研究员对国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奖学金体系、答辩制度、导师指导制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周老师对老师们提出各种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其热情幽默、活泼风趣的演讲风格以及贴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演讲内容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本次学习研讨,在汉全体教育管理干部对欧美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对自身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有了新的思路,加强了各培养单位之间的工作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武汉教育基地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

 

 为鼓励和推进超分子化学的深入研究,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特邀佟振合院士做了关于超分子化学的一系列讲座,佟院士首先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定义。接着讲了超分子化学的现状和进展,进一步引出了利用微反应器控制光化学反应的选择性,以及超分子体系中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的研究,本次讲座引起了同学们对于超分子化学的浓厚兴趣。佟院士和蔼可亲的态度,严谨、认真的学术作风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的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佟院士都做了耐心细致的回答。
 
 超分子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子识别,分为离子客体的受体和分子客体的受体;环糊精;生物有机体系和生物无机体系的超分子反应性及传输;固态超分子化学,分为晶体工程、二维和三维的无机网络;超分子化学中的物理方法;模板,自组装和自组织;超分子技术,分为分子期间和分子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学与18、19世纪的经典化学相比较,其显著特点是从宏观进入微观,从静态研究进入动态研究,从个别、细致研究发展到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研究,从分子内的原子排列发展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超分子化学淡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化学之间的界限,着重强调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将四大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为分子器件、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且为21世纪化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超分子化学并非高不可攀,有许多超分子结构似乎都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可以把轮烷(rotaxane)比为东方的算盘;索烃(catenane)舞池中的一对舞伴;C60类似于圆拱建筑;环糊精(cyclodextrins)和激光唱盘(CD)有同样的简称何信息存放功能;DNA双螺旋泽与家喻户晓的早餐佐食麻花多少有点相似。以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力键合起来的复杂有序且有特定功能的分子结合体——“超分子”是共价键分子化学的一次升华,被称为“超越分子概念的化学”,它不仅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而且在生命科学中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佟振合院士简介
      中国著名有机化学家,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主任,亚洲光化学会副主席,《J. Photosci.》、《J. Photochem. Photobiol. C: Photochem. Rev.》、《Chem. Asian J.》国际编委。主要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涉及光化学反应中的微环境反应、疏水-亲脂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方面。主持多项973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月21日到25日,王淳教授以“现代生物材料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为主题,向研究生院的学生做了全面而精彩的介绍。

 生物材料应用是目前材料领域的热门、前沿性的课程,其具备学科交叉、应用性强的特点。现代生物材料分三大类:金属,陶瓷,高分子聚合物。王教授以高分子生物材料为主,结合其本人的研究工作,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现代生物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主要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生物材料的基本性质出发,王教授广泛地介绍了目前应用的医学材料如水溶胶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天然生物材料和生活活性材料、心血管材料、创伤闭合和覆盖材料、与血液相容的材料、血液替代物、骨科和牙科材料、眼科材料、生物电极、传感器、神经义肢等,将大家引入了一个精彩而神奇的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生物材料应用的兴趣和向往。
 
 同时王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医疗诊断,药物传输和基因疗法、细胞包埋、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纳米技术和生物材料、有关生物材料的监管,法律和伦理的讨论案例分析等内容,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充分探讨了生物材料在临床的应用,展示了如何将生物材料与医学领域研究力量完美结合。
 
 最后,王教授用一个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生动实例,即生物材料用于冠状动脉血管支架,将本门课程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幽默风趣的话语和深入浅出的解说令同学们叹服不已。
 

 由于生物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异常迅猛,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发展方向,有的正处于重大突破的边缘。因此,研究生关注和研究当前生物材料应用于生物医学的结合,了解其变化和走向,对推动今后生物材料应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系列讲座,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颇多。平易近人的王老师与同学们广泛交流,他清晰的讲课思路为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课的同学既了解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又收获了很多精辟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