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晚六点半,第二届资环论坛征文评审在玉泉校区教学楼阶一六举行。此次活动得到了资环学院同学们的大力参与支持,共收到稿件26篇。经过专家初步评审,从中精选出10篇为本次征文活动的最终入围作品,以PPT演讲答辩的形式,为在场的老师及同学带来了一次精彩的科研展示。

本次资源与环境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固体地球科学处的张鸿翔副研究员、生态环境处的周橘副研究员以及大气海洋科学处的任小波副研究员。此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执行院长张洪勋教授和“水系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明玉教授也前来进行评审和指导。
此次活动由资环与环境学院学生会主席王炳禹主持,演讲顺序是由随机抽签而定,这十名同学将自己的研究思路以PPT的形式展示演说给大家,并接受现场的专家和场内同学提问。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从论文和演讲两个方面九个角度进行分数判定。

在十篇入围论文中,有三位同学针对水环境及污染做了一些研究:戴文婷的《改性聚丙烯酰胺对洗煤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赵家虎的《应用MODIS监测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变化分析》以及苏芮的徒骇河(聊城段)水环境评价与修复初探》。此外,程传周与邢永超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对生态环境以及农作物检测。而与土壤与植被相关方面,也有鲍雪莲《不同有机肥对后茬生菜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杜高赞《秸秆还田技术及其在紫色土区应用研究进展》和刘彦礼《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初探》。青藏所的巴桑赤烈为大家带来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西藏典型区域冰川湖泊变化初探》,来自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的田秋香也以一篇《瓶装水:资源和环境的隐忧!》从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入题,关系切身实际,赢得了在场最热烈的掌声。

在同学们的演讲之后,张洪勋教授对本次的资环论坛征文活动做出了点评:本届论坛活动得到了同学们认真关注,是每一位参赛同学锻炼素质难得机会。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同学们能有更高的热情与参与程度。题目的设定方面也可以多自由性一些,除了科技论文以外,高级科普以及社会热点也能成为征文主题。

最后,通过评委专家共同评定出本届资环论坛征文的获奖名单:


奖  项          姓   名                                           征文题目
一等奖         田秋香              《瓶装水:资源和环境的隐忧!》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二等奖         程传周              《基于3S技术的南四湖地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二等奖         苏   芮              《徒骇河(聊城段)水环境评价与修复初探》
二等奖         戴文婷              《改性聚丙烯酰胺对洗煤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
三等奖         鲍雪莲              《不同有机肥对后茬生菜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三等奖         杜高赞              《秸秆还田技术及其在紫色土区应用研究进展》
三等奖         刘彦礼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初探》
三等奖         邢永超              《雷达遥感在水稻监测方面的应用》
三等奖         巴桑赤烈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西藏典型区域冰川湖泊变化初探》
三等奖         赵家虎              《应用MODIS监测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变化分析》

 

12月3日,应研究生院副院长侯泉林教授的邀请,日本东京大学岛田莊平教授和郑州大学李火银教授一行对我校进行了访问。研究生院地学院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部分老师、专家以及研究生一起,与岛田莊平教授和李火银教授就中日两国的煤层气研究现状、当前煤层气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交流,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
 
岛田莊平教授在日本煤层气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声望,现任职于日本东京大学,同时也担任日本煤层气研究会会长、国际煤层气项目交流会日方会议主席、日本二氧化碳地下固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其在煤层气开采的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以及仿真模拟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李火银教授于日本筑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特聘教授以及日本东京大学外籍研究员。
 
下午3点,岛田莊平教授和李火银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分别作了题为“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y on ECBMR”(关于煤层气增进回收的试验和仿真研究)和“Displacement  behavior  of  CH4 adsorbed on coals by CO2-N2 mixture”(二氧化碳—氮气混合气体对煤层甲烷的置换表现)的学术报告。两位教授就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供给形势、煤层气开采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煤层气的增进回收理论(ECBMR)、煤层气吸附解吸基础理论修正与验证(朗格谬尔方程)、煤层气开采的仿真模拟试验以及不同气体(CO2N2及其混合气体)对煤层甲烷的置换效应等进行了详细讲解。报告反响热烈,我院老师和学生积极提问,双方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整个报告进行时间长达三小时。
 
报告对增进我校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开阔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大有裨益。会后,许多同学表示,多参加此类高水平学术报告活动,对丰富他们的学术思维,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岛田教授此次对研究生院的成功访问,对我院有关煤层气项目的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日本有着出色的技术和一流的设备,而我国则有着巨大的煤层气蕴藏量,双方在今后的研究中有着宽广的合作前景。
 
 

12月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第四党支部围绕“科学发展观与科技创新”的主题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采用支部大会总体讨论与分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研究生当前科研工作的实际,从发展的各方面各角度交流了学习心得。

      支部成员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了讨论,从经济发展的“橄榄型”目标到“东莞模式”的不足,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到粮食问题的严峻性,从自主创新能力到国内发明专利的匮乏等各方面进行了讨论。支部成员由我国近期工农业发展的状况认识到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节能环保型、科技含量高的经济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我国面临耕地减少、农民耕田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粮价问题如何解决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更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艰巨任务。与会人员从我国工农业发展的现状清醒的认识到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

      研讨会上大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认为作为科研工作者不但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科普宣传、服务大众、回报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小则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大则立足于国家需求,更要放眼世界;有的同学认为我们的科研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做切实对人类发展有意义的事情,不能单纯以文章多少为导向;有的同学认为科学发展观要有延续性,科学梯队的建设很重要,科研成果没有注重梯队培养就会导致科研队伍的断层。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支部成员重点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科学发展观与科技创新。第三党小组在总结发言中提到,“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避免庸俗化、教条化或者理论化,一定要将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科技创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要发展科学。科技工作既要考虑学科发展,又要考虑国家需求”。第四党小组对科技创新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思想上要创新,在科研工作中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制度上创新,加强道德规范,坚决摒除学术剽窃问题;组织上创新,主要是人员创新,要注重梯队建设,多培育科研新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研讨会的交流学习,支部成员认识到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新生力量,作为中科院的博士生有义务、更有责任把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到科研工作中,为我国的科研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家纷纷表示要在科研工作中勇于探索、在生活中积极宣传科普知识,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生第四党支部 徐亚岩)

2008年12月3日下午16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主任周浙昆研究员,应生命科学学院的邀请来我院做了题为“长距离扩散还是隔离分化?争论及其最新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学院执行院长丁文军教授主持报告。
 
在精彩诙谐的开场白以后,周浙昆研究员从东亚北美植物的间断分布,“金虎尾路线”,“变色龙模式”,“聂氏猜想”,“浮岛假说”,新西兰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长距离扩散的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隔离分化和长距离扩散两种长期争论的学术观点,指出长距离扩散对于揭示植物的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整个报告过程中,周老师诙谐幽默,旁征博引,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报告使同学们受益匪浅,特别是“ 浮岛假说” 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最后,周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耐心倾听,并进行了精彩回答。
 
周老师的报告使同学们了解了生物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探索大自然未知世界的极大兴趣。生命学院希望通过这样的报告加强中科院京外培养单位与研究生院的学术交流,展现京外培养单位导师的风采。

 

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调动党员同学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积极性,703班党支部和710班党支部结合实际情况,联合举办了一场辩论会形式的讨论活动,两班全体党员和预备党员参与了此次活动。
 
11月29晚7点,在中关村S102教室,活动准时开始。首先,特邀嘉宾,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肖俊华博士给同学们进行了一场以“学科学发展观与科研”为题的报告。肖博士参与了我国自主产权CPU龙芯1号、2号和3号的设计工作,具有丰富的科研和工程经验。他不但从理论高度论述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更结合实践,讲解其与科研工作的关系,以亲身经历对大家进行了指导。肖博士精彩的报告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随后,辩论赛正式开始。本次辩论的题目为:平时的表现还是关键时候的表现更能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正方710班认为平时的表现更能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反方703班则坚持关键时候的表现更能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在立论结论,正方从建设先进性需要一个长效机制入手,重点阐述了关键时刻与平时的因果关系,认为就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平时表现的积累,也不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而反方则强调关键时候的特殊性,认为它是考验一个党员干部党性意识强不强,思想觉悟高不高,自身修养好不好的试金石。只有经受住这种考验,“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才能真正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在攻辩结论,双方围绕一个“更”字,以及先进性的体现方式,继续展开激烈的交锋,唇枪舌战,尽显各自精妙辩才。
 
自由辩论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与普通的辩论赛不同的是,本次活动的自由辩论环节由场下的党员同学来完成。党员按照手中的编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向对方提问。这样就使得更多的党员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两班党员围绕此论题展开了思想碰撞,高潮迭起。汶川地震,三氯氰胺等近期热点事件都在辩论中被提及。而最后的总结陈词,双方也都指出了对方发言中的一些漏洞,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肖俊华博士对辩论赛决赛作了精彩的现场点评。他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认为不仅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创新之处。双方围绕党员的先进性,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就各自观点展开了激烈辩论。从所使用的数据、资料上来看,双方都下了很多功夫,这充分体现出双方队员都非常认真、非常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经过现场同学的评选,最终,来自703班的林辉同学和710班的卢莎莎同学获得最佳辩手奖。本次活动,参赛双方辩手和党员同学都作了认真准备,陈述己方论点、驳击对方观点,引经据典,立论充足,富有理论深度,让党员同学在语言的激辩中、思想的碰撞中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自己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