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沁馨书会新学期的第一期读书交流会在天鹅路放鹰台举办,主题为“聊聊诗中的画卷,谈谈画中的意境”。书会的10余名成员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人所著诗歌常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结合放鹰台的由来,书会成员王瑞琪结合“诗仙”李白的生平,对他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篇和其他成员进行探讨。《早发白帝城》是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我们书友在感慨像李白等古代德才之辈怀才不遇的同时,也对汉朝以来的科举制度进行评析。自古以来,读书就是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西周建立的周礼制度,更是使得唯有读书人才能参政议政,凡事国事写文章都必须在开篇引用诗经,难怪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随后,书友们又将话题拓展到古代的一些人文,从夏朝的水利工程,商朝和西周的青铜业和农业,谈到秦朝首个完善的政治制度的建立……最后,书友们又谈到当代中国,讨论了一些时下脍炙人口的热点话题。本次活动还有郑东博同学为大家摄影留念。

在东湖之畔,畅谈古事,情景交融,书友们也都乐在其中,深感书会活动的丰富多彩,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充实了同学们繁重的科研学习外的业余生活。大家衷心希望书会能越办越好。

近日,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论文评审结果揭晓,南京地理与湖泊所2013届博士曹艳敏荣获江苏省2014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

曹艳敏博士是我所2008级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师从沈吉研究员和张恩楼研究员。其博士学位论文《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湖泊摇蚊亚化石时空分布及环境意义》,一方面从空间尺度探讨摇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中的分布和组成,分析摇蚊种群组成与营养盐和水生植被生物量等环境参数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在时间尺度上,利用摇蚊-湖水总磷转换函数恢复华阳盆地不同类型湖泊近百年、千年来营养演化过程。其创新点在于:将空间因子作为显著变量参与到摇蚊种群组成和分布研究中去;在长江中下游草型湖摇蚊分布研究中,发现水生植被生物量是影响摇蚊分布的显著变量,为摇蚊重建水生植被发育状况提供直接证据;利用方差配置方法区分了不同驱动要素在湖泊生态环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短时间尺度内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机制转变的驱动作用,并基于摇蚊重建长江中下游地区草型湖与藻型湖营养演化历史,在区域尺度上确定该地区湖泊营养本底值和稳态转化阈值,利用古环境研究有效代用指标-摇蚊为该地区湖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参考目标。

曹艳敏博士在攻博期间和毕业后一年内以第一作者在《The Holocene》、《Hydrobiologia》等期刊发表与该博士论文相关SCI论文4篇,CSCD论文1篇。

此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是江苏省《关于开展2014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苏教办研[2014]1号)文件部署中的一个重要评审项目,在全省各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荐上报的约150篇博士论文中,经过专项评审和专家投票,最终评审出100篇江苏省2014年度优秀博士论文。

钍是一种重要的核能燃料,而核纯钍的分离制备是钍核能开发的重要前提。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长春应化所廖伍平课题组开发出核纯钍溶剂萃取分离技术,日前获得澳大利亚专利授权(AU2013201027)。至此,围绕核纯钍的分离制备,长春应化所已获得3项中国专利授权(ZL201110074345.8;ZL201210552752.X;ZL201210453853.1)和1项澳大利亚专利授权,并申请美国专利1项。 

钍元素非常稳定,必须吸收中子转化为铀-233后才能裂变,因而核纯钍对中子毒物的含量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要求达到50ppb以下,因而核纯钍的制备具有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一难题,廖伍平课题成功开发了核纯钍溶剂萃取批量制备技术,中子毒物如钐、铕、钆和镝含量达到50ppb以下,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开发出全新的核纯钍溶剂萃取体系,解决了萃取过程中微乳对杂质的夹带难题,实现了钍和杂质元素的高效分离,突破了溶剂萃取制备超低杂质含量物质的极限;(2)克服了传统高纯物质分离工艺如柱分离技术不能连续生产的缺点,实现了核纯钍样品的连续批量制备,保障了中科院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先导专项的顺利进行,长春应化所成为国内唯一掌握核纯钍连续批量制备技术的单位;(3)与稀土清洁分离工艺(ZL98122348.6;ZL02123913.4和中国专利申请201410764931.9;201410764960.5)相耦合,掌握了从钍资源高效分离提取到核纯钍制备的成套溶剂萃取技术,为我国钍基核能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原料生产技术保障。

3月13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李杰翔来访我院,双方就进一步拓展和推动人才交流、培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进行了交流。常务副院长汪寿阳教授、院长助理兼EDP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许健副教授等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

汪寿阳教授对李主任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就过去双方在人才交流、培养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总结,同时感谢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能源局对我院的大力支持。汪寿阳教授还向李主任介绍了我院在MBA教育、EDP教育、联想学院及各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方面的新举措、新项目。许健副教授又针对EDP中心的情况作了补充介绍。随后,李主任详细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能源局在人才交流和培养方面的情况和具体需求。双方均表示未来在诸多领域可开展内容丰富的务实合作。结合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和国科大管理学院的综合优势,双方在人才交叉培养、干部挂职、地方建设、产学研用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大有可为。

会谈中,双方就感兴趣的合作细节互相询问解答,展开热烈讨论,沟通交流顺畅,达到了预期的会谈效果,会谈得以圆满结束。

近日,第十一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生林翰、冯爱虎、欧阳丽萍荣获第十一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派出三个代表队参加了本次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本次数学建模竞赛共有六个命题,参赛队伍从中选择其一作答。三个代表队选择的命题分别是“乘用车物流运输计划问题”、“小鼠视觉感受区电位信号(LFP)与视觉刺激之间的关系研究”、“机动目标的跟踪与反跟踪”;参赛队员熟练运用统计学以及优选法中最佳路径等模型,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并在数学软件上实现模拟,提出了恰当的解决方案以及评价方法。参赛队员通过比赛展示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生扎实的数学功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广大研究生探索实际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的有效平台,深受研究生欢迎,也日益得到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自2013年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将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题赛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