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裴少博】3月24日下午,在病毒研究所研究生部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由园艺工人整体分工,病毒所全体2005级硕士生在病毒所园区内展开了一次义务拔草劳动。 同学们在繁忙的学习中挤出宝贵时间,都早早赶到了病毒所门前的草坪,在领取了劳动工具,熟悉了劳动地点和具体要求后,随即投身到了拔草工作中。大家埋头苦干,分工负责,不怕脏、不怕累、不怕热,兴致盎然,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不到一会儿功夫,整块草坪就焕然一新了,杂草被清除干净,绿油油的小草即将在柔柔的春风中、灿烂的阳光中发芽。

【新闻网讯 记者沈丹丹】北京的天气真是小孩脸,说变就变,昨天还阳光明媚,微风袭人,今天早上却大风狂吹,太阳也半弹琵琶半遮面的,给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扫墓增添了不少的气氛。 这次扫墓,我班党支部成员没有购买各色各样的鲜花,但昨天晚上,每个寝室里的同学都在一边看着电脑一边折叠着白纸。原来大家发动起来,要亲自用心折叠千纸鹤准备第二天献给我们可爱可敬的烈士们。有很多同学不会,就按照网上教的方法一点一点的学习。而我班的宿珍、黄昀她俩更是忙活到夜里一点多,并随时给一些不会的同学指导。我们无法参加烈士们当时的枪风弹雨,无法投入到先烈们当时的火热建设,但我们可以献上自己微薄的一点敬仰,一点祝福,一点关爱。 抵达八宝山,我们在任弼时,张澜,老舍,候宝林等先烈先人的面前鞠躬,聆听他们的生平事迹,献上我们自做的鲜花…… 看着墓碑上革命烈士的遗照与简介。他们的人生阅历,他们的终身奋斗,他们的不朽精神无一不震撼着我们,感化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有的墓碑前是先烈夫妻的合影。大都是黑白的,有些都穿着军装,有些仅仅是穿着便衣。他们是如此安详,如此的亲密。看着遗照,当时他们在恶劣艰苦的条件下,互相扶持,互相尊重,互相爱怜,互相鼓舞,互相信任,互相照顾的场面在我的脑海中闪过。生前,他们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一对,死 后,我们把他们安葬在一起,让他们的灵魂交融,一起为现今的和谐社会贡献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时刻督促,淳淳教导着我们在人生前进的路上应该如何做。我班党员陈阳感悟:人生在世,一定要对世人有所贡献,这样才不枉白走这一遭。 党支部组织党员进行扫墓,不仅仅是因为清明节快要到了,所必须应该做的,而是给先人扫墓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家对老一辈先烈的尊重与敬仰,加强对历史的了解,同时有助于党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助于推动积极情绪与思想的产生,有助于奉献精神的滋长。 最后代表410班所有党员祝愿我们的先烈们永垂不朽,我们的党永放光芒,我们的祖国永远昌盛,我们这一代与子孙们永远奋斗。

【新闻网讯 陶春静】3月23日下午,电工所研究生党支部召开支部委员会议,部署在全所学生党员中认真开展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会议由支部书记王岳华老师主持。 王老师强调,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及时相应中央的号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行动准则,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保持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思想状态,把学习教育活动和当前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投身科技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去。 王老师指出,把在研究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研究生党支部要组织加强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网站、橱窗等宣传媒体和阵地,努力营造教育学习活动的浓厚氛围,掀起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广泛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会上,各位委员畅所欲言,就总书记的讲话展开热烈讨论。会议决定近期在全所学生党员范围内通过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撰写学习心得、参加理论讲座等学习形式,深入开展本次教育活动。

     【新闻网讯 韩翰】近日,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艾滋病研究中心仲宗根正研究员应邀访问病毒所,并于3月23日下午在病毒所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HIV-1 isolating system and drug-resistant HIV-1 surveillance system”的报告。报告由病毒所杨荣阁研究员主持。

    仲宗根正研究员首先简要介绍了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然后向大家介绍了该研究所在日本HIV流行病学和HIV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所使用的相关实验技术。报告结束后,仲宗根正研究员与在座师生就世界范围HIV流行病学和HIV疫苗研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此次访问增强了双方的了解,有利于双方未来在HIV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放假归来,兴冲冲刚放下行李,还没起床的萍便告诉我阿苗感冒有一阵子了。 阿苗发烧时时不退,穿着羽绒服也浑身冷,喉咙内有黄豆大的溃疡,嘴角化脓,医生看病是张嘴都要费很大力气。于是我们便陪阿苗先去校医院输了两天液,此前同学已有三名同学陪过阿苗看病。可是两天下来,不仅没见任何好转,竟然在手腕处发现密密麻麻的红疹。糟了,药物过敏! 于是又去找了一直负责阿苗病情的陈大夫,先查体温:39.3度。陈大夫立刻建议我们去402医院。挂了急诊,找了大夫,说明病情,做了血常规,急诊大夫竟不知如何,最后建议输液红霉素类药物。因为只有这种药物没有用过,过敏性会很小。可是坚持了一个多星期的阿苗已经没了信心,看了很多天仍不好转竟加重反对我们的劝说,坚持不输液。 第三天,阿苗没有任何好转,气如游丝的样子,连坐在椅子上的力气都没有,瘫在上面。在小萍扶阿苗出去吃饭的工夫,外语系的卢莎老师打来电话询问我们开学情况,我将阿苗的病情如实告知。卢老师十分着急,立刻赶到我们寝室,先带我们去校医院协商准备转诊治疗。于是卢老师和院方沟通好,准备转诊到北大医院,陈大夫十分关切还从车队叫了车,帮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麻烦。 一路上,车上阿苗连阳光照在脸上都难受,我和萍就轮流给阿苗举着包挡光。总算坚持到了医院,已是中午12点钟了。卢老师跑前跑后挂号,排队,交款,医院病人十分多,等了半个小时才轮到我们。询问了病情后,大夫让苗一项项地做检查,肝功,尿检,血常规,心电等。我们扶着阿苗,卢老师在前面一项项找化验室。终于1:30时候找了张床位输液。早饭只喝了杯酸奶此时已经浑身发软,这时我们才出去找了地方吃饭,辛苦了一上午的卢老师只吃了一块面包和一点水。阿苗在床上输液,不停换药。我们在一旁守着,打热水,切水果送进嘴里。 在此期间,负责苗病情的王大夫领着不同科室的大夫一次次来探问病情,看阿苗的疹子,阿苗脸上,胳膊,肚皮到处是密密麻麻的红疹,不忍目睹。在一个皮科的大夫看过后十分肯定地对王大夫说:“是麻疹!” 麻疹?!这下子,让周围几位病友亲属们吓坏了,不到一分钟,屋子里的各位家属们都离开跑到门口议论纷纷,还绘声绘色告诉我们如何灭菌,成人麻疹如何厉害。一位小学老师还十分确定地说这是从家乡传来,麻疹疫苗没有按时注射的缘故。确实,麻疹是高度呼吸道传染病,没有特效药,成人麻疹更是厉害。我们也有些乱了手脚。还好,大夫说确诊麻疹还需要一项化验,而且要隔天才能出结果,此期间便有病人家属时时向前询问我们是否确诊了,直到我们要求收取问讯费,呵呵。 此时,卢老师便反复问医生:像我们这样同宿舍没有出过麻疹,密切接触的同学该如何预防,是不是已经传染,可答复让我们有些灰心,潜伏期要7天,呼吸道传染,传染是可能的。卢老师立刻将此事报告给系里,另外和校医院联系给我们周边同学分发药物和消毒液,并送到楼下,让我们回去就可领取。同时,卢老师和阿苗的家人也通了电话,其父亲将在此后的第二天晚到达。 医院没有床位,只有临时把我们带到传染科的病房单独隔离,卢老师要来口罩给我们作防护,阿苗在不断换药输液。我们则时不时给她量体温,扶她喝水,喂水果。晚上,卢老师从医院食堂买来饭菜,吃了饭。可是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却是病房问题:晚上值班大夫不断劝卢老师再转院,甚至在走廊争论起来,因为没有针对麻疹的传染病房。此时,已经是夜里9点多了,阿苗刚刚安定,发烧不退,恐再转院对病情更是不利。卢老师坚持不走,并答应医生到第二天,如果医院仍没有床位我们在转院。 我和萍也有些坚持不住,同学们便纷纷询问病情,竟排好顺序说和我们轮流陪阿苗。系主任彭老师也几次打来电话询问病情,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卢老师听说后表示不要来:要尽可能少降低传染机会。晚上,阿苗在京的表姐也赶来照顾。 半夜十二点,卢老师赶回家去了。还好,还有张病床。老师走后,我和萍带着口罩和衣挤在那张半米多宽的床上竟睡着了一会。这期间医院仍在不断进病人,有110从街上拾来的酒鬼,在我们门口的长椅上边输液边狂呼噜不止。对门竟打起驾来,门玻璃也打碎了,让我们几个女生很是担心。 住院后第二天一大早,卢老师便赶到这里,老师的认真负责,充沛的精力很是让我们佩服。卢老师一到,就让我们立刻吃早饭赶紧回去休息。我们回去后才知,阿苗确实又转到了佑安医院,隔离起来。阿苗的父亲和朋友也在下午和晚上分别赶来。卢老师这才回了家。上午同学们又自告奋勇组织起来给阿苗送去住院用品、支票。而这天,也才真正确诊为麻疹。 此时,卢老师还担心的是我们,反复打来电话叮嘱我们要注意饮食休息,少和同学接触,尽可能减少传染机会。我们回来后,楼长胡阿姨也关切地询问了阿苗的病情,并叮嘱我们领取药物和消毒。回来后第二天,清华大学附属医院也转告我们曾和阿苗接触过的同学去免费注射麻疹疫苗。回校第三天和阿苗通话,听着她的声音已经有力气多了,她说自己现在很能吃。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们也没有任何异常反应。阿苗也康复出院了。我们又看见了她的笑脸。 从这次经历,我们体会到的不止是疾病的威胁和预防知识,更多的是感动。老师们对离家的我们亲人般的关心;学校医院方面对我们健康的负责精神;老师们办理事情的周到细致。我们体验到一路关爱:我们的辅导员,系主任,同学们,校医院大夫,二公寓的楼长,她们做着超越职位的事,也超越着自我。她们让我们感到安全,感到无声的关心,感觉到阳光洒在我们脸上。 (作者:张波,外语系200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