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危机,受到国际社会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3个方面。河流的物理(生境)和化学(水质)特性可以通过水体中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而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因此,通过生物完整性来表征河流健康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专项的资助下,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高俊峰研究团队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流域生物完整性参考状态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该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生态功能区保护目标制定、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河流生态系统分级、分区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太湖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流域水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该研究基于近年来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结果,采用“最少干扰状态”的概念确定了流域河流生物完整性的参考状态;应用指标箱线图、变异系数和区分度等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丰富度、结构组成、多样性、耐污程度和功能摄食类群等几十个候选参数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冗余度等进行了分析和筛选,确定了山丘区和平原区生物完整性指数,并通过分位数分别确定了各参数的期望值和临界阈值;用比值法统一了参数量纲,并确定了基于完整性分值的健康标准。指标计算结果通过了准确性、变异系数和差异性等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大型底栖动物多参数评估指标能够表征太湖流域人类活动对于山丘区溪流与平原区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干扰梯度;(2)太湖流域山丘区溪流与平原区河流总体生态受损程度严重,其中山丘区完整性状况为“一般”,平原区为“差”。这是首次对太湖流域生物完整性状态全面、系统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二区,IF=3.23)上,审稿专家认为该研究能够为区域生态指标构建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并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The research conducted very much supporting the body of knowledge in ecological indicators,I expect the results that other researchers can follow or develop)。 

为进一步推动江苏省地理学的交流与发展,江苏省地理学会、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2014年度学术交流大会于12月4-6日在南通召开。本次会议以“陆海统筹发展与地理学创新”为主题。会议由江苏省地理学会、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主办,南通大学地理科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协办。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苏州科技学院等地的200多名老师、研究生共聚一堂,围绕大会主题进行深度交流与对话。

本次年会,共开辟了研究生论坛、大会主题报告论坛、地理教学论坛、江苏省地理学会论坛、江苏省遥感与GIS论坛5大论坛。

12月6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南通市举行,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杨桂山研究员主持,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长王建教授、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理事长闾国年教授、南通大学副校长成长春教授分别致辞。随后,大会进行了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共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江苏省地理学会、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本年度评选出的22名青年科技奖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与奖杯;第二部分对第一天研究生论坛的表现优秀的研究生进行了表彰,鼓励青年学者科研学习的能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学会学术活动的积极性。

开幕式结束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闾国年教授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书记鹿化煜教授主持下,围绕“陆海统筹发展”展开了5个大会主题报告。南通大学副校长成长春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杨桂山研究员、南京大学科技处处长李满春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丁贤荣教授、扬州市特级教师、教研员朱雪梅老师分别作了“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南通陆海统筹战略研究”、“江苏省滩涂综合开发实验区建设研究”、“寓教于研的GIS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辐射沙脊群开发与保护的‘黄海兰花’地理系统工程”和“‘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基于地理教学观察的行动研究”的主题报告。

12月6日下午,根据与会代表的专业领域,大会设置了江苏省地理学会分论坛、江苏省遥感与GIS分论坛和地理教学分论坛。论坛围绕自然地理科学问题、十三五发展规划、城市空间与土地利用、城乡关系与资源保护、GIS建模、我国湖泊遥感反演、地理教学等重要议题,发表了33篇报告,并充分交流,特别是对当前学科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学术观点的碰撞。

大会还评选出20篇优秀学生论文和江苏省中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奖,藉此鼓励研究生和中学地理老师能够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不断创造出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最后,南通大学王英利教授从会议组织、学术交流等方面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并宣布大会圆满闭幕。

12月6日下午2点,中国科学院大学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以“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79周年”为主题的合唱比赛。比赛是为了纪念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千余名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以一腔热血和实际行动唤起中华民族新的觉醒。全校十个院系组成的九个合唱代表队汇聚一堂,场面热烈,座无虚席。一首首壮怀激烈的爱国歌曲接连上演,同学们嘹亮的歌声和精彩的表演给大家带来了一场震撼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比赛按抽签顺序,管理学院第六个出场。管理学院代表队的同学们一出场就让观众眼前一亮,全体同学身着统一绿色军装,每个同学都面带微笑,青春洋溢。第一首参赛歌曲是一首激昂振奋的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在一段铿锵有力、感情丰富的朗诵之后,响起了同学们掷地有声、整齐嘹亮的歌声,展现了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让观众感受到当年学生奋起抗争、群情激昂的强烈氛围。第二首是一首朝气蓬勃的歌曲《给青春理个短头发》。该歌曲在今年六月份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军文艺会演上获得了创作一等奖,它展现了新时代军人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面貌。在演唱过程中,同学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利落大方的舞蹈和轻快明亮的演唱展现了青年学子的青春风采,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和赞扬。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管理学院合唱代表队表现出色,以《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和《给青春理个短头发》两首歌曲夺得国科大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79周年合唱大赛第一名。

管理学院合唱代表队自11月组建以来,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学生主管姜晓松老师精心的组织和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每周都进行1-2天的训练。虽然老师们工作繁忙,同学们课业繁重,但是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加合唱训练,学院的领导、老师也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关怀。经过近1个多月的刻苦排练,最终管理学院合唱代表队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展现了青年学子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摘得桂冠。 

在这次比赛中,同学们不仅收获了优异的比赛成绩,更是建立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并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了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追求。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管理学院人秉承着全力以赴的精神,在任何领域任何事情都能发光发热!

2014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是我国当前重点防控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几年,艾滋病在我国呈现逐步蔓延的趋势。大学生感染者的比例逐年增加,逐渐成为受威胁的主要人群。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积极响应“向零艾滋迈进”的目标,特地组织开展了“青春零艾滋”系列活动。这次活动由资环学院党总支主办,802班党支部承办。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国科大学子更好地了解艾滋病防御知识,遏制艾滋病传播。

12月6日晚,活动通过放映艾滋病题材电影《最爱》以及讨论形式开展,向广大学子呈现出了最真实的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同学们颇受触动。在讨论环节中,许多同学都直言之前确实对艾滋病知之甚少,并自以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但通过观看电影以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同学们大受触动,都感觉应当敲响警钟,预防艾滋不容忽视,坚持从自身做起。

12月7日晚,北京市红十字会防艾核心小组的三名同伴教育志愿者为广大国科大学子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预防艾滋同伴教育拓展(TOF)。艾滋病同伴教育是中国红十字会为预防艾滋病而推广的一个项目,在青年人中挑选合适的人选,让他们普及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同伴教育是一些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龄人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易唤起身边同伴的心灵共鸣。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预防艾滋病及一些性病以这种教育方式进入大学课堂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同伴教育拓展中,国科大学子亲身参与互动,了解艾滋病致病机理以及传播方式,并在拓展中亲身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三个小时的拓展中,笑声不断。在活动结束后,资环学院朱雪峰同学表示,参加这个活动受益颇多,弥补了之前对艾滋病以及相关知识的缺失,也正确掌握了很多自我保护的措施。很多同学在活动后表示,要做好同伴教育志愿者,将拓展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同伴传播,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艾滋病,真正做好自我保护。

预防艾滋病与同性教育密不可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性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给艾滋病等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导致现在艾滋病在中国高校中大量传播,并且患病年龄不断降低。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有更多的国科大学子加入到同伴教育志愿者的队伍中来,携手向实现“青春零艾滋”的目标迈进!

活动后续还将开展“关爱艾滋儿童”活动,将预防艾滋同给予艾滋患儿关爱紧密的结合起来,让这群弱势儿童能够感受到来自国科大的温暖,同时也为帮助社会正视艾滋、消除歧视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春零艾滋,你我共前行!

体检的时候都要经历抽血这一项,然后根据血液指标判断一些病症。可是生物标志是怎么得来的?12月9日,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田亚平以《血液生物标志的发现与临床应用》为题向大家介绍了生物标志由未知到已知的进化过程。

田亚平老师首先介绍到,任何组织细胞的代谢都和血液密切相关。血液包括有形成分血细胞和无形成分血浆。血液里的细胞标记必须具有可重复性、变异性小和可比性,才能够用来检测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然而,生物标记的发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田老师以肿瘤指标的发现为例,通过分析动脉和静脉血液成分的差异,根据代谢分泌、细胞死亡或者组织沥出初步鉴定生物指标,再经过缜密的数学验证和分析以及后续的临床检验最终确定生物标志。

除此之外,田老师也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关于体检的规范。例如,血糖分子在人体的代谢率为每分钟降低10%,为了保证抽血结果的有效性,必须保证血液代谢8小时,脂类、酒精代谢12小时之后才可进行抽血化验,让同学们感到受益匪浅。

最后,田亚平主任借用古语“上医治未病,中医之欲病,下医治已病”,对生物标记的诊断价值和预警价值提出了期望。同学们就生物信息数据挖掘、体检规范等方面也提出了问题,田亚平均给予了详尽的解答。

人物名片:

田亚平: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检验和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工作;主要研究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实验室诊断和预防,并以自由基生物医学理论为指导,探索中草药和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对重大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预防作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军队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