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2014级新生的到来,展示我校学子的青春风采,10月19日晚,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电子学院、人文学院主办,三院学生会承办的“金秋月、雁栖缘”三院联合迎新晚会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隆重举行。三个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出席了本次晚会,与同学们一起共度联欢,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晚会融入了歌曲、舞蹈、小品、器乐合奏、诗词朗诵等多样的表演形式,精彩纷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晚会以歌伴舞《海芋恋》开场,点燃全场气氛;话剧《匆匆那年》以短小精悍的片段回顾了新中国历史的变迁,风趣幽默,发人深省;爵士舞《百老汇拐杖舞》惹人眼球,将整场晚会气氛推向了首个高潮;古典舞《惊鸿舞》融合了中国古典神韵;诗朗诵《共铸中国梦》将钢琴、书法、朗诵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对建设当代中国梦的担当;歌曲串烧《天使》融入手语表演,展现了学子们浓厚的人文关怀。晚会中场游戏环节穿插着抽奖与各式互动,最后,一首热情洋溢的大合唱《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将三院的友谊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晚会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拉下了帷幕。 

此次迎新晚会搭建了三院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谊,同时也为新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展现了三院学子青春活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俯冲作用是调节全球碳循环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俯冲带碳循环的机制至今尚不明晰。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物理化学学科组杨武斌博士及其合作者在西天山布谷拉地区发现了含原生碳酸盐球粒的钾质火山岩,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系统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布谷拉钾质火山岩中的碳酸盐球粒具岩浆成因特征,它源于沉积碳酸盐的再循环,是富CO2K2O的碱性岩浆分离作用的产物。由于CO2在碱性岩浆中具有相对较高的溶解度,受俯冲过程影响的碳酸盐化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富钾碱性岩浆是将碳携带至地表的重要载体。因此,岛弧的碱性岩浆作用是俯冲带调节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方式。

该成果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43期上 (Yang WB, Niu HC*, Shan Q, Chen HY, Hollings P, Li NB, Yan S, Zartman RE, 2014, Geochemistry of primary-carbonate bearing K-rich igneous rocks in the Awulale Mountains, western Tianshan: Implications for carbon-recycling in subduction zon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43: 143–164)。 

  蒎烯和异戊二烯是全球排放量最大的自然源二次有机气溶胶(BSOA)前体物,其与人为源排放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反应,生成大量有机硫酸酯(OSs)类化合物。尤其在人为源排放高的城市群地区,这一过程会显著促进BSOA的生成,加剧大气细粒子污染。当前,针对OSs形成机制的研究多通过实验室模拟开展。缺乏重污染地区的观测研究,无法验证高强度人为源排放背景下大气OSs的生成机制。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新明研究员研究组的何全甫博士,通过在珠江三角洲的观测并结合MCM计算,发现在区内严重大气污染背景下,含硝基的蒎烯有机硫酸酯(pNOSs)主要通过日间的羟基自由基反应途径(OH-pathway)生成,而此前认为对pNOSs生成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夜间硝基自由基反应途径(NO3-pathway)贡献极低;化学动力学计算的结果表明,原本认为实际大气中无法进行的酯化反应,在珠江三角洲强粒子酸性条件下,对于OSs生成有重要贡献;受区内氮氧化物大量排放的影响,异戊二烯环氧二醇中间体(IEPOX)形成受到抑制,导致异戊二烯OSs浓度极低。这些发现显著区别与已有的观测结果,更新了学术界对重污染地区大气OSs生成机制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48, 9236-9245) 

10月8日至20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青年科学家Fitzsimmons Carolyn Jean博士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开展访问研究工作。此次来访,Fitzsimmons与该所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谭支良研究员课题组科研人员主要针对“采食量限饲处理的孕期母羊的胚胎组织DNA是否存在表观遗传改变”进行合作研究。

期间,Fitzsimmons为亚热带所师生分别作了两场题为“Epigenetics and Fetal Programming”和“Improvement of cow feed efficiency and the production of consistent quality beef using RFI and carcass trait MBVs”的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表观遗传学与胎儿程序化的关系和采用RFI(剩余采食量)和MBVs(分子育种参数)来改善肉牛饲料转化率和肉品质的评价体系,引起了与会人员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之后,她特地参观了湘东黑山羊、湘中黑牛和黑白花奶牛养殖基地,交流了中加两国不同的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此外,Fitzsimmons就“不同妊娠期母羊采食量限制对胚胎骨骼等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课题的具体试验方案提出了详尽的建议和指导意见,还开展了从不同类型组织样品中完整提取DNA的实验工作,以期提高低拷贝数样品中DNA的产量和纯度,为后续的试验研究扎实了基础。上述研究工作丰富了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动物营养科研人员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研究学方面的知识。

Fitzsimmons Carolyn Jean于2006年2月获Uppsala University and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博士学位,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在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University of Adelaide进行博士后项目研究。先后获得Saskatchewan Wheat Pool奖学金、Weetman研究生奖学金、萨斯喀彻温大学研究生奖学金、Hugh Nicolson纪念奖学金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旅行奖等众多荣誉。2009年至今在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任职,主要致力于肉牛妊娠期营养限制条件下胎儿程序化与表观遗传机理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8篇。

10月20日,为丰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职工及研究生的业余生活,增进身心健康,所工会、团总支和研究生会联合组织的“2014收获金秋”系列活动举行。副所长王新洪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鼓励大家发扬拼搏进取的精神,勇攀高峰,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充分展示个人风采,为各代表队增光,为研究所添彩。

开幕式上进行了拔河比赛。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畜禽健康养殖中心队夺得冠军,由所管理支撑人员、老同志、桃源站和洞庭湖站组成的联队获得第二名,环江站和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心组成的联队以及长沙站队分获第三、四名。

本次系列活动还包括气排球、篮球、趣味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