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博士生对大气硫酸酯形成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广州地化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创建于 2014-10-24
  • 117

  蒎烯和异戊二烯是全球排放量最大的自然源二次有机气溶胶(BSOA)前体物,其与人为源排放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反应,生成大量有机硫酸酯(OSs)类化合物。尤其在人为源排放高的城市群地区,这一过程会显著促进BSOA的生成,加剧大气细粒子污染。当前,针对OSs形成机制的研究多通过实验室模拟开展。缺乏重污染地区的观测研究,无法验证高强度人为源排放背景下大气OSs的生成机制。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新明研究员研究组的何全甫博士,通过在珠江三角洲的观测并结合MCM计算,发现在区内严重大气污染背景下,含硝基的蒎烯有机硫酸酯(pNOSs)主要通过日间的羟基自由基反应途径(OH-pathway)生成,而此前认为对pNOSs生成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夜间硝基自由基反应途径(NO3-pathway)贡献极低;化学动力学计算的结果表明,原本认为实际大气中无法进行的酯化反应,在珠江三角洲强粒子酸性条件下,对于OSs生成有重要贡献;受区内氮氧化物大量排放的影响,异戊二烯环氧二醇中间体(IEPOX)形成受到抑制,导致异戊二烯OSs浓度极低。这些发现显著区别与已有的观测结果,更新了学术界对重污染地区大气OSs生成机制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48, 9236-9245) 

责任编辑:广州地化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