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应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水体分中心主任谢平研究员邀请,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PNNL)微生物组首席科学家石良博士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Microbial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 pathways”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石良博士从目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出发,引出了一种模式金属还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为研究生物修复的模型。石博士介绍,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利用Fe3+作为电子受体维持厌氧呼吸。研究发现,S. oneidensis MR-1拥有一套由细胞色素蛋白所构建的金属呼吸通路(Mtr通路)。通过该通路,S. oneidensis MR-1能够将细胞质内产生的电子传递到胞外电子受体,比如不溶性金属氧化物、可溶性金属离子等。目前已经确定CymA、MtrA、MtrB、MtrC和OmcA蛋白在电子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厌氧条件下,胞质内产生的电子相继传递到固着于细胞质膜的CymA、周质空间中的MtrA,并通过跨膜蛋白MtrB将电子传递到分布于细胞外膜的MtrC和OmcA。Mtr通路是目前电子跨膜传递机制的研究中,阐述最为清楚、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通路。进一步的基因组学研究表明,在其他Fe还原菌和Fe氧化菌中也存在类似的金属呼吸通路。深入开展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的机制研究,对于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以及微生物燃料电池开发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生所相关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听取了本次报告,并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石博士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石良博士现任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微生物组首席科学家,还是美国微生物学会、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以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员。其研究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生物化学和环境微生物学,尤其在异化金属还原希瓦氏菌和硫还原地杆菌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目前主要研究微生物c-型细胞色素传导的胞外电子传递反应及其对环境中二价和三价铁氧化还原转化的影响和机理。截至目前,石良博士应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著名大学作特邀报告近10次,并担任了30家专业期刊的特约审稿人,还担任1个SCI期刊的编委。已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80多篇,包括4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论文,论文总引用次数达到1787,H指数是27。

7月16日上午,湖南省农村工作部组织“深化农村改革”培训班学员120余人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桃源移民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锡福村养殖废水处理示范点。亚热带所主持工作副所长吴金水研究员向培训班学员讲解了长沙站基本情况、绿狐尾藻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技术以及长沙站开展的循环农业试验示范工作等。肖润林研究员在示范点现场介绍了绿狐尾藻治污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其效果。培训班人员对该项技术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该技术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廉,是解决目前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切实可行的技术成果。

据悉,“深化农村改革”培训班由湖南省农村工作部主办,参加培训班的均为湖南省各县市区主管农业的主要领导。

79日至10日,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召开针对下一代重离子加速器的高电荷态离子源技术国际研讨会(Workshop on HCI Source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lerators)。来自美国、德国及日本的5位国际离子源专家与近代物理所离子源研究人员,就ECR离子源、激光离子源、EBIS(电子束离子源)以及FAIR装置离子源进行了深入研讨。

通过为期两天的专题报告与讨论,与会专家对近代物理所“十二五”装置HIAFHeavy Ion Accelerator Facility)的设计与要求有了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对强流重离子注入器装置的设计提出了很多建议。

HIAF装置设计目标需要50pμA(粒子微安)脉冲长度为500μs左右的U34+离子束,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具备这种性能的高电荷态离子源装置。世界上在建与拟建的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也迫切需要强流的高电荷态重离子注入器,因此离子源技术是关键,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高电荷态离子源技术国际研讨会邀请的专家中有4位曾获得国际离子源最高奖Brightness Award,在国际离子源与重离子加速器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

7月12号下午,“天根杯”2014年中科院上海分院篮球赛决赛在卢湾高级中学体育馆如火如荼的进行。比赛双方是黑马营养所和种子队天文台。虽然作为小组赛种子队,但这也是上海天文台历史上第一次打进决赛,我们迫切的想要夺得冠军。经过激励的对抗,上海天文台队员顶住压力、顽强拼搏终于为天文台夺得首个冠军奖杯。

赛前虽然信心满满,但一开场对手给了我们很大压力。对手跳投连连得手,而上海天文台队员接连失误,内线传不进,外线打不开,分差迅速落后十余分。在比赛的关键时刻,队长紧急暂停。我们要稳住阵脚,发挥内线、快攻的两大优势,坚信可以拿下比赛。暂停回来,在啦啦队声嘶力竭的呐喊助威下,天文台找回了自己的节奏,加上对方球队激进战术所导致的体力衰竭,天文台迅速接管比赛,抹杀了所有悬念,最终以53:45赢得比赛的胜利!

上海天文台篮球队开始从小组无法出线,到前年打进八强,去年打进四强,再到今年夺得冠军!这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是上海天文台体育活动进步的缩影。上海天文台领导、工会、研究生部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莫大的支持,大家将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7月16日上午,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赵红卫代表中国科学院,为匈牙利科学院维格纳研究中心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所Janos BALOG教授颁发了“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证书,并举行了学术报告会。 

颁证仪式上,赵红卫代表近代物理所,热忱欢迎BLOG到兰州工作和生活,并感谢BALOG对近代物理所科研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张鹏鸣研究员介绍了BALOG的基本科研情况和突出学术成就。BALOG表示,对获得中科院特聘研究员的荣誉和有机会继续在近代物理所开展合作研究深感荣幸,并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BALOG 1982年在匈牙利Eötvös 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匈牙利科学院维格纳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研究,在非微扰场论和可积系统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世界上该领域的著名学者。近年来他与合作者从微扰QCD出发研究核核相互作用并发现了短程排斥芯不仅存在于三核子相互作用,更普遍地存在于两核子相互作用,是近期从第一性原理研究核力的最好成果。BALOG此次来兰,主要开展核物理与非微扰场论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基于算符展开理论从第一性原理研究核核相互作用,并推广到超核情况,研究相关的中子星性质。

BALOG作了题为The Repulsive Core of the Nucleon Potential from Field Theory的学术报告,并与近代物理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进行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