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狂风骤雨如磐,午后碧空骄阳万里。6月27日下午,大连化物所在能源楼会议中心隆重举行201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大连工业大学副校长任文东等高校来宾,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海涛、托普索公司中国区总裁Per Bakkerud、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部长吴彤彬等企业嘉宾,大连化物所优秀校友江苏富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星光、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沈俭一,以及大连化物所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学生家长等参加了毕业典礼。典礼由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王华主持。

典礼开场前,大屏幕播放了研究生会录制的视频集锦,通过“印象·化物所”、“心情·化物所”、“感恩·化物所”、“寄语·化物所”四个主题表现了毕业生、在学学生、大连化物所教职工毕业季的心声与祝福。

随后,毕业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拉开序幕。大连化物所导师、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用视频致辞的方式为毕业生们送上殷殷叮嘱与切切祝福,希望毕业生同学们时刻保持十分的进取和十二分的谦虚,早日成为国家栋梁。

所长、党委书记张涛代表所班子、所党委、全所教职工向毕业生同学致以祝福,向为同学们成长辛勤付出的导师、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以及所有关心大连化物所研究生的社会各界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以张存浩院士学成归国、面对逆境泰然处之以及引进支持年轻人才不遗余力的事迹,勉励毕业生同学们要有独立自由之精神;面对逆境时要以从容包容的心态,做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要坚持严格自律、自信谦逊。张涛表示,无论毕业生们将来是开创出一番杰出事业,还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家人的幸福而奋斗,化物所都将为此而骄傲。

任文东向毕业生表示祝贺,并勉励他们保持探索之心、责任之心和进取之心,开拓生命的宽度、高度和厚度。魏星光和沈俭一相继发言,希望毕业生们继承化物所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的精神。毕业生贺雷博士代表全体毕业生向大连化物所领导、导师和家长表示感谢,并深情回顾了在化物所的学习和生活,表示要传承和发扬化物所精神,做一个智慧生活、踏实进取的人。在学研究生代表李真感谢师兄师姐们的帮助,表示要学习他们坚定执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导师代表李海洋研究员在致辞中勉励毕业生们要追随自己的心,勇担使命,影响世界,创造真正的财富。他告诫毕业生要学会拒绝,学会感恩,直面挫折,并祝愿大家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勇往直前。

随后,副所长杨学明为大连化物所优秀导师和优秀研究生奖获得者颁发了获奖证书。赵海涛和杨学明一起颁发了延长石油优秀博士生奖学金证书。赵海涛在致辞中向毕业生和获奖同学表示祝贺,介绍了延长石油集团发展情况,并高度评价了延长石油集团与化物所的合作。获奖代表潘彦博感谢导师和延长石油集团,表示获得延长奖学金是对自己科研工作的认可和激励。

Per Bakkerud和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主任李灿院士为DNL-Topsoe博士生奖学金获得者颁发证书。Per Bakkerud在致辞中向获奖者表示祝贺,表达了加强双方合作的意愿。获奖者代表邓程维表达了对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导师以及托普索公司的感谢,表示会继续努力,在科研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副所长冯埃生和吴彤彬共同颁发了岛津奖学金。吴彤彬发表致辞,称赞化物所在色谱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祝贺获奖者。获奖代表张晓敏表达了对大连化物所、导师以及岛津公司的感谢,表示获奖是对科研工作中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工作的鞭策和鼓励。

随后,杨学明宣读了2014年度研究生学位授予及拟授予名单,并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一起为毕业研究生代表颁发了毕业证书。

毕业典礼还举行了以“再回首”为主题的文艺汇演,表达了在学研究生对毕业生们的祝福与不舍。诗朗诵《再回首》,再现了同学们与化物所的缘起、初识、相处、相知与别离的境遇与情怀,引发了毕业生们对化物所生活的追忆与留恋。合唱曲目《Let it be》和《那些年》唱出了同学们美好的青涩年华和多姿的靓丽青春。

最后,身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心怀感恩与激动,与所领导和导师合影留念,定格下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6月27日上午,大连化物所优秀校友系列报告第47讲在生物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大连化物所优秀校友——江苏富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星光应邀作了题为“有想法、有热情、有坚持,必有收获”的报告。辛勤研究员主持报告会并为魏星光颁发了优秀校友报告证书。

魏星光首先分享了在大连化物所的学习经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魏星光表示,“作为一所综合性的研究所,化物所为我提供了培训综合化学知识的平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这对今后工作的顺利发展有重要的帮助。”他建议仍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要珍惜学习机会,把握青春年华,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魏星光介绍了多年的研发经验及创业心得:有想法就要果断决定,并怀着满腔的热情去实施;尽心尽责,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创业公司一定要选择优秀的创业伙伴;公司在开发新产品前,既要有充分的专利调研又要做好详细的市场分析;效率和性能是新产品占据市场的关键;受到挫折不一定是坏事,坚持必定有收获等等。最后,魏星光就工业技术开发提出三点想法:第一,做研究前要确定市场化目标;第二,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第三,重视在工业技术研究中模型的建立。报告后,与会者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魏星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魏星光,1982至1985年在大连化物所攻读催化化学硕士学位,师从郭燮贤先生。硕士毕业后在化工部科技局和化工部科技研究总院担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1994至1995年在德国鲁奇公司中国代表处任业务代表;1996至2006年在德国德固赛集团在华子公司先后担任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后担任美国亚什兰集团水处理事业部中国区业务总监;2008年合伙创办北京瑞仕邦公司;2010年与飞翔集团合资创办江苏富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先后荣获“全国功能高分子协会优秀企业家”、“苏州市姑苏领军人才”和“江苏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在化工部工作期间为促进我国农药创新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探索;在外资企业工作期间,促成引进德国先进的CFB煤气化技术和绿色环保产品制造技术;走上创业之路后,带领创业团队开发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产品,包括国际一流的分散性水溶性聚合物制造技术、国内第一条连续式光引发固体聚丙烯酰胺生产技术、国内领先的反相乳液聚合物制造技术等,获得国家十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大量替代进口产品,并出口国际市场。富淼科技的水溶性聚合物和阳离子单体的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同行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富淼科技实现销售额4.5亿元,创利税6700万。

6月2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3期领袖对话会在京举行。主讲嘉宾包括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主席、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特里谢,理事长戴相龙,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以及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等。管理学院院长、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先生出席会议并发表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看法。

“我个人的估计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在十年里基本实现。”成思危在会上表示。成思危认为,人民币基本实现国际化应达到四个目标,一是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应大大提高,现在美元的国际化指数是53.2,欧元是23.6,而人民币只有0.87;二是人民币在贸易中成为结算货币,不仅用于贸易结算,还要用于支付;三是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能够自由兑换;四是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最后成为储备货币,进入SDR(特别提款权体系)。

成思危还表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应推动三方面工作,改革汇率制度、资本项下可兑换以及资本项下开放。

6月27日上午,大连化物所优秀校友系列报告第46讲在能源基础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大连化物所优秀校友——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沈俭一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催化剂和催化反应研究体会浅谈”的学术报告。李灿院士主持报告会并为沈俭一颁发了优秀校友报告证书,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相关研究室(部)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百余人听取了报告。

沈俭一首先提出“催化剂和催化反应研究是艺术还是科学?”,围绕这一问题详细阐述了德国学者Schlogl和美国学者Boudart的不同观点:Schlogl认为,由于工业催化剂实际工作中表面随时在发生复杂变化,因而催化剂的研发依然是“magic”。而Boudart则借助Taylor早期对于催化反应的定义,通过若干实例阐述,认为“多相催化”可以是“分子催化”,而不再是“black art”。沈俭一结合自己所在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目前催化剂结构的设计和构筑虽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表面物种的鉴定、覆盖度、以及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强度的测定则依然困难。现场听众对报告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就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沈俭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沈俭一,1984至1990年间在大连化物所攻读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师从林励吾院士。现担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和化学系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997年入选江苏省首批“333”人才工程,1998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曾于1992至1999年间在美国Wisc. Univ.-Madison化工系工作3年,曾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里昂催化所和德国鲁尔大学工业催化实验室等机构学习和访问2年。沈俭一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催化、选择氧化、吸附量热和表面反应机理等,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而第一产业出现了明显衰退,特别是粮食产量出现下降。在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及研究所“一三五”项目的资助下,张落成究员课题组基于遥感、GIS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利用HWSD、全球灌溉数据、粮食产量等数据,就长三角16地市近30年来的耕地时空演变及其对粮食产量影响开展深入研究。不同于以往,本研究将土壤质量、灌溉及降水作为土地利用单元的隐性因素与显性的土地面积变化相耦合,来探讨耕地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耕地流失是长三角地区粮食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而耕地流失主要由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的。其中:1980-2005及2005-2010年间由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造成的粮食下降比例分别有80%、66%。耕地流失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土壤质量较高、灌溉条件较好的区域;而新垦耕地的土壤及灌溉条件较差。与粮食产量的变化相比,耕地面积的下降已经导致了长三角地的粮食危机。本研究的发现为今后如何制定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来保证研究区的粮食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成果“The response of grain production to changes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ropland in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上(doi: DOI 10.1002/jsfa.6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