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为进一步构建好交流互动平台,由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生会开办第三届嘉源论坛讲座成功举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讲座首先由我所12级优秀毕业生王靖琰多角度地为学子们讲解了“从新木桥到红海"的科研经历。研究过程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更多的是不懈的坚持努力和日常的点滴积累,而这种坚持的动力离不开对科研的兴趣和对工作的责任感。科研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的实验经验。科研创新应着重考虑新材料、新方法、新思路等途径。做科研项目,可能很久都没有进展,这是一个考验自己耐心和意志力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有时候突然就会来了灵感,柳暗花明。

王靖琰同学以具体的科研经历生趣盎然地给大家讲述了主要的科研过程,并结合切身经历告诉同学们科研靠积累,如同滴水,积累就是力量,涓流可以汇成大江大河。如同跬步,积累就是征程,跬步可以远行干里万里。稍后,李波同学带来的是题为“走进古典音乐”的讲座,会场响起了歌劇《塞維里亞理髮師》序曲,优美的旋律、清纯的音色、在激情荡漾的乐思下,李波同学旁征博引,富有内涵的的讲解,带领同学们一起走入“古典音乐的殿堂”。 美妙的古典音乐可以成为开启智慧之门的神奇金匙!神奇的古典音乐可以让同学们开出更加灿烂的智慧之花。

讲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讲座结束后,许多前来听课的同学都显得意犹未尽,希望研究生部以后多举办此类讲座。



 

2013-2014学年夏季学期,应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焦晓祥教授邀请,来自北京大学的莫小欢教授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为研究生一年级学生讲授了《黎曼-芬斯勒几何》课程。

本课程分为5次系列演讲,共10个学时。莫小欢教授主要向大家介绍了流形上芬斯勒度量的构造,特别是流形上球对称芬斯勒度量的构造。莫小欢教授从芬斯勒几何的历史开始说起,由希尔伯特新世纪的23个问题中的第四问题和最后一个问题开始引入这个比黎曼几何更为广泛的芬斯勒几何。此次的系列讲座以芬斯勒度量为主线,为我们介绍了Klein度量、局部Minkowskian度量、Randers度量、Funk度量、广义Funk度量、广义(α,β)度量等特殊芬斯勒度量的基本概念,着重从射影平坦度量、对偶平坦度量、迷向Berwald度量、Douglas度量的角度,利用ODE及PDE的方法为我们构造出了一系列新的芬斯勒度量的例子。

莫小欢教授上课风趣幽默,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把我们带入了芬斯勒几何的世界,通过短短的5次系列讲座,莫教授让我们对芬斯勒几何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在此次系列讲座的最后,莫小欢教授为我们留下了两个开放性问题:具有标量旗曲率的Runders度量的分类;具有常旗曲率的球对称度量的分类。

莫小欢,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6月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几何学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黎曼-芬斯勒几何学和几何变分学。其研究项目《芬斯勒流形的几何与调和映射》荣获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负责的几何学课程获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近日,日本IHI株式会社中国地区总部总裁川口雅人一行参观访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梁波、副总工程师赵明扬、人事教育处处长周船等相关人员共同接待了来访客人。

访问期间,双方进行了座谈交流。梁波首先对川口雅人一行表示欢迎,希望沈阳自动化所与IHI株式会社在激光拼焊领域继续进行深入的合作,并在农业机械以及船舶清洗等领域寻找新的合作研发项目。川口雅人对沈阳自动化所与IHI株式会社近几年的合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从战略层面上深化合作,努力在新领域寻找切入点。与会期间,赵明扬还对激光拼焊二号机现阶段的情况与来访客人进行了探讨。会后,川口雅人一行参观了沈阳自动化所科技成果展馆。

日本IHI株式会社是全球化运营的重工业设备制造企业集团,该集团以造船为起点,充分运用机械工学的经验致力于地面机械设备的制造并将事业进一步拓展至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2005年,沈阳自动化所与其合作成立“SIA-IHI联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主要针对激光拼焊生产线项目进行合作研发。2006年9月,沈阳自动化所研制出我国首条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零号样机,目前正致力于二号机的研发工作。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的研制成功也打破了国内板材激光拼焊生产线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实现了激光拼焊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

6月5-7日,首届国际土壤知识与技能大赛(The 1st International Soil Judging Contest)在韩国济州岛举行,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匈牙利、南非、墨西哥、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二支代表队近六十名选手参加了本次比赛。中国派出两支队伍共八名选手组成A、B队参赛,队员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沈阳农业大学。最终,两支队伍均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其中,南京土壤研究所2013级博士生杨飞在个人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本次比赛由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和第二十届世界土壤学大会组委会组织,旨在推动世界范围内更加系统科学地认知土壤,促进不同地区年轻土壤学者的交流与学习,提供在世界舞台展示土壤知识与技能的机会。比赛完全在野外条件下进行,安排了两个练习日,之后的正式比赛日分个人赛与团体赛进行。比赛组织了由各国领队组成的阅卷小组,依据标准答案认真评阅了每一份答卷。在6月8日第二十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开幕前的欢迎大会上,国际土壤学会主席宣布并颁发了奖状和证书。

本次比赛中,中国选手展现出了良好的风采与不俗的实力。他们在烈日下不畏高温和辛苦,认真观察记录每一个细节,团结协作,与教练、队友深入探讨土壤本身及其背后的故事。选手们在比赛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土壤知识与技能,更激发了对土壤研究的兴趣。通过比赛,老师和同学们也认识到在教学水平和科研训练上的不足,希望在国内组织开展类似的比赛,促进土壤科学基础教学和科研训练水平的提高。

6月17日-20日,中国化学会2014年大分子体系理论、模拟与计算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安立佳研究员、南京大学胡文兵教授和复旦大学邱枫教授担任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海外以及国内40多个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安排6个大会报告、28个邀请报告、32个口头报告和47个墙报展讲,收到论文110多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MasaoDoi教授、加州大学吴建中教授、北京大学高毅勤教授、美国Akron大学王十庆教授、加拿大McMaster大学史安昌教授和南京大学马晶教授分别做大会报告。

研讨会上,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软凝聚态物理、材料化学和生物物理等领域从事大分子模拟和理论的专家学者,围绕在大分子体系理论、模拟与计算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一次跨学科的学术研讨和交流,充分展示了在该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和新突破,探索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和主要研究热点,分析了我国在该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随着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国内从事高分子理论和模拟研究的人越来越多,涉及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但是目前以高分子理论与模拟为主题的会议非常少。

大分子体系理论模拟研讨会目前已持续举办两届,为从事理论模拟工作的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国内高分子理论与模拟研究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推进从事不同方向理论模拟专家学者们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共同解决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从而持续提升我国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该研讨会业已成为我国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会议之一。

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资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