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受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洞庭湖区生态村镇构建和环保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组的邀请,由日本滋贺县琵琶湖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副中心长KOICHI AOKI率领的专家团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参观考察,并商讨开展科技合作事宜。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和湖南城市学院等项目参与单位的专家陪同考察。
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站长魏文学研究员带领KOICHI AOKI一行参观考察了桃源站的长期定位试验、标准径流观测场和长期监测设施。考察结束后,双方进行了座谈。魏文学向考察团简要介绍了桃源站的历史沿革、研究方向和应用示范推广工作,并重点汇报了稻田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理、农田温室气体产生与释放的微生物过程机制及环保型高效农业安全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及生态网络监测工作。KOICHI AOKI等对桃源站开展的科研工作和科学管理方法表示了肯定和赞扬,并就双方在环保农业方面拟开展的科技合作进行了商讨,达成了初步共识。
4月27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副所长(主持工作)与英国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副校长(Vice chancellor)Johhn Hughes教授共同签署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英国班戈大学的“第二轮”生态环境领域全面合作协议。
此次全面合作协议是在2011年签订的“双方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根据协议,该所将与该校环境、自然资源与地理学院(School of 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Geography)、威尔士环境中心(Wales Environmental Centre)在中英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源头防控原理与应对技术比较研究、英国养殖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英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和技术、亚热带地区土壤有机磷的微生物转化与调控原理、中英长期定位试验对比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同时,根据协议,双方还将以青年科技骨干的互派、研究生的国际培养、科研项目的联合申请、共同举办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多方位的实质性合作。
据悉,自201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中科院外籍特聘研究员、国际访问学者项目)、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等的资助下,英国班戈大学环境、自然资源与地理学院、威尔士环境中心的Davey Jones教授、Dave Chadwick教授、Paula Roberts博士和Paul Hill博士等每年赴该所就土壤碳氮循环、根际生态、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全球变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目前双方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Soil and Sediments、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等联合发表论文5篇,同时接受1名青年科研骨干在其实验室开展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
四月下旬,恰逢北京市牡丹盛开,516班同学一起去植物园观赏了国色天香的牡丹,其富贵与成熟的姿态,恰如饱经沧桑的老人展开的笑颜,包含着历史的厚重与安然。
早上9:30,大家经过了一个小时的车程在植物所小池塘边集合,随后由各组长带领开始自由观赏牡丹。
袁光孝同学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牡丹的很有意思的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见宫庭中的腊梅盛开,写了一首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命令百花次日一齐开放,唯有牡丹花迟迟未曾开放。武后震怒,下令将御花园中几千株牡丹逐到东都洛阳,以示惩罚。在洛阳贫瘠之地,牡丹盛开了,如同一片火,燃烧着中华子孙的不屈的个性与情怀。许多人直到现在依然把牡丹视为国花,植物所洪德元院士便是其中之一。他老人家是研究牡丹的,每每提及牡丹总是慷慨激昂的给我们来上一段牡丹的爱国情怀,他说牡丹是爱国的植物,因为野生牡丹分布在国家的边境线上,但是不出国门半步。
牡丹这种被赋予了众多情怀的生命在绽放着,同学们边欣赏边了解关于牡丹的故事,一阵阵清香,一段段往事,同学们交流着,思考着……
午饭过后,大家对植物园内开花的植物进行了一次了解。黄色的黄刺玫,红色荀子,紫色的葡萄风信子,白色的鸡麻,粉色的丁香,橙色的郁金香等绚丽的生命在眼前一一展开,多姿的鲜花世界,神奇的植物国度,让同学们沉醉其中……
花是多彩多姿的,青春是五彩斑斓的,一朵朵仙葩给同学们的科研和学习增添了额外的乐趣。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nt、不编码蛋白的RNA。这类RNA起初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不具有生物学功能,无人关注,被尘封了起来。当2007年,随着Hotair的功能被发掘,这个“潘多拉魔盒”终于被慢慢打开,呈现在人们面前是怎样一幅绚烂的情景。4月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胡松年研究员给我们带来了这个“明星分子”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丁文军副院长主持并做介绍。
胡老师首先介绍了lncRNA的研究历史。自从上世纪提出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以来,中心法则一直都在不断改进。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后科学家们更是吃惊的发现隐秘的“非编码世界”,在近十余年的生命科学研究中非编码调控RNA可谓是研究最火的领域之一,从06年诺奖的siRNA,到这几年异常火爆的microRNA,到即将登场并定能风靡的lncRNA,可谓如火如荼。
lncRNA被定义为:一个不能转录成蛋白质的功能RNA。该RNA长度在200-100000 nt之间, 并参与细胞内多种过程调控,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也会产生拮抗作用,可以指导蛋白的合成,也能帮助蛋白折叠。由于lncRNA不像蛋白一样可以直接表达检测,因此在鉴定上出现很大困难。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给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通过大规模的RNA测序或者全基因组测序,借助相关分析软件,隐秘的lncRNA正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
在讲座的最后,胡松年研究员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了科研的经验。他告诉同学们,搞科研不能模仿,要有自己的创新点。如果以后做基因相关的研究,有效利用lncRNA这个工具,这将有助于科研问题的扩展和深入。本次讲座内容十分丰富,胡老师不得不增加了讲座的时间,这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4月24日上午,国科大管理学院组织召开了研究中心工作会议,王飞跃、刘卓军、杨翠红、李建平、房勇、蒋雪梅等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的同志和汪寿阳、石勇、柳卸林、魏先华、赵红、杨海珍、董纪昌、许健、吴德胜、张玲玲、田歆、曲如杰等国科大管理学院在内的近二十位研究中心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国科大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寿阳教授主持。
汪寿阳首先介绍了已经成立的研究中心及人员组成情况,研究中心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工商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产业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设置充分体现了“院所融合”的办院方针,每个中心设两名主任,分别由国科大管理学院和相关研究所的专家出任,成员也由管理学院和研究所人员共同组成。汪寿阳指出,各个研究中心应在中科院“四个率先”的方针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做科研以外,还应担当政府智库,并加强与企业和政府间的合作。汪寿阳表示,管理学院将为每个研究中心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撑,以鼓励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接着,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纪昌教授宣读了研究中心基本职责、兼职研究人员管理办法、以及研究中心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大家纷纷发言,就研究中心的定位、考核与激励机制,科研活动的开展,对人才培养的促进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汪寿阳在最后总结中指出,管理学院的定位是成为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型经济与管理学院,未来学院的发展应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平台,一流的成果”作为衡量指标,并据此制定发展目标,做出发展规划。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下一步各研究中心科研活动的开展,“院所融合”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