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报道】国科大学子热捧《红楼梦》讲座

  • 文/张正华 图/杨天鹏 (人文学院)
  • 创建于 2015-05-09
  • 6438
孙玉明研究员在讲授中
现场座无虚席
现场座无虚席
同学们积极提问

5月8日晚,第268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开讲,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做客明德讲堂,为同学们解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人文学院牛锡桐老师主持讲座。

孙玉明首先从小说的起源谈起。他认为,书面语言规范简练,而口头语言丰富生动,小说应追溯至口头语言,是口口相传的故事。从原始社会的智者仰望星空开始,基于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逐渐发展出讲故事的艺术。而讲故事的普及,由说书产生话本,再到话本小说,最后才衍生出白话小说。

作为中国白话小说的典范,《红楼梦》也在讲故事。不过,孙玉明指出,与说书人全能全知的叙事视角不同,《红楼梦》是透过主人公的眼睛来讲故事的。他举例说,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是以黛玉的视角来看贾府的气派,借由贾母之口巧妙介绍各重要角色,而王熙凤的精彩出场,更是埋下大量伏笔。至于贾宝玉,则是先后通过冷子兴的评说、王夫人的提及、黛玉的回忆等,才迟迟出场,这种铺垫渲染十分经典。

孙玉明指出,《红楼梦》基于人物的视角,也把各个人物形象衬得十分鲜活。例如,宝玉挨打的情节,作者就通过大场面的描写,精心安排的人物对话以及不同的反应,展现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孙玉明借此强调,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一定的知识结构,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慢慢咀嚼《红楼梦》,而琢磨这样一部经典,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发扬光大。“只有通过代代努力,文化的长河才会源远流长”。

作为文学瑰宝,《红楼梦》也免不了瑕疵。孙玉明举例分析了《红楼梦》中人物辈分排行、年龄和时间顺序的错误。他认为,人物年龄错乱问题是作者故意回避矛盾造成的,如果年龄太大,就不便描写闺帷厮混;其他方面发生错乱,主要是因为作者最后没有写完,更没有修改完,有缺失在所难免。他指出,《红楼梦》的成书,过去有二书合成说、一稿多改说和剪切说,现在的共识是,《红楼梦》残存有曹雪芹之前所作的《风月宝鉴》的痕迹,各处细节也支持这一观点。他特别分析了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存在的多处错误,认为其远不如前八十回的驾驭能力。

精彩的讲解激发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在互动环节,大家纷纷提问。针对“红楼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孙玉明表示,这是一部“生的悲剧”,作者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茫茫宇宙和悲喜人生,表达了一种“美之毁灭”的悲凉感。说到文理科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大科学家,实际上也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哲学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需要有机沟通。

本次讲座受到同学们的热捧。由于到场听众爆满,电教室临时增开一间大教室进行实时转播。

主讲人简介:

孙玉明,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学术代表作有《红学:1954》、《日本红学史稿》、《红海求索集》等,还著有长篇武侠小说《断肠绝情酒》、长篇历史小说《仙狐居士蒲松龄》,曾担任电影《九龙珮》、《曹雪芹》等的编剧。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 文/张正华 图/杨天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