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国科大记者团培训在玉泉路校区举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执行主编单之蔷应邀带来题为“一本杂志的理念――建构中国的新形象”的讲座。党委宣传部木佳老师、杨天鹏老师出席本场讲座。记者团李晨阳担任主持。
距讲座开场还有半小时,现场已坐满了记者团成员与慕名而来的国科大学生,他们都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中国国家地理》是如何成长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传媒第一刊,单之蔷在本场讲座中给出了解答。
建构中国
单之蔷以自己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开场。“论景观,我认为其他国家都没法与中国比。”他说,自己工作时是充满热情、充满向往的,像从牢笼奔向天堂。他认为记者、摄影者能将工作和兴趣完美结合起来。他建议与会学子在找工作时注意兴趣与工作的结合。
单之蔷总结了《中国国家地理》编写的经验:理念方面是“建构中国的地理形象”;技术方面是“给地理安上媒体的翅膀”。他重点解释了“建构”一词。单之蔷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人不是直接和世界打交道,人和世界之间有一个符号、语言系统,“那是人类建构起来的”。而中国的地理形象亦需要建构。他提出,要抛弃前人已有的结论,放弃‘认识中国’,而是‘建构中国’。“我们的成功是‘建构中国’这一理念的成功。”单之蔷与大家分享了“选美中国”、“景观大道”、“新天府排行榜”等《中国地理杂志》中的成功案例。
“仅仅建构不够,还必须制造话题。”在《选美中国》的案例中,单之蔷先生强调了“制造话题”的重要性。“为什么要用排行榜的形式,就是要制造话题。”《选美中国》再版10次以上,印刷量达两百多万,正是重新建构中国地理形象、制造话题的功劳。
单之蔷认为,中国还有大量景观需要建构。他向同学们展示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摄影作品,介绍了冰塔林、角峰、河曲、雪线等亟待建构的自然景观。“媒介就是信息,工具就是世界。”单之蔷强调了工具对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影响。“如果我们的眼睛有相机的感光度,世界便不是如今的样子。”
创新之用
互动环节中,李晨阳问道,在数字媒体兴起、纸媒普遍衰退的时代,《中国国家地理》如何抵抗冲击。“不去强调《中国国家地理》的资料价值,而是强调创新、观点、个性。”单之蔷说,要做到将知识和话题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标准下,未来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逼迫他们寻找更珍稀的景观。
武泓含就创新理念与哲学的关系提问。“我比较关注哲学。”单之蔷如是说。他强调了创新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在科学领域,老师总强调调查、找数据,我认为有些本末倒置,重要的是在前面有一个猜想,猜想先行。”
责任为重
《中国地理杂志》几乎每刊都有单之蔷先生的文章。对此,李宝问道,执行主编任务重、工作繁忙,是如何抽出时间写文章。“如果我对一题目挖掘的深度远远不够,我就无法领导这个团队做这个题目”。单之蔷认为,自己会亲自写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有写作的激情。“我去了一些地方,我有强烈的感受、想法,有写作的激情,感觉如果不把这些美传达给读者,就是我的失职。”二是对文章质量的高要求。“作为记者出身的我,对于写作有一种惯性,我看到一些稿子就手痒。”“我想从山川美的方向出发,让公众了解到不一样的‘美丽中国’,进而构建中国新形象。”单之蔷先生笑称,这是唯一一次谈到这个问题。如何将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空白地带,单之蔷总结道。
培训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中国国家地理》的粉丝们热情不减,围在单之蔷先生身边,请他在自己的珍藏本上签名留念。单之蔷先生的个人魅力令人深深折服,有同学在培训结束后表示要是单之蔷先生的团队野外活动缺人,自己希望能够加入。记者团成员纷纷表示在本次培训领略了大师风范,受益匪浅。最后同学们与单之蔷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