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在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的致辞

  • 白春礼 (院办)
  • 创建于 2010-09-03
  • 3588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玉泉路园区举行新学年的开学典礼。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研究生院迎来了今年入学的7746名硕士生、5300名博士生,共计13046名新同学。在这里,我首先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全体师生员工,向新同学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同志们、同学们,党中央国务院在今年上半年先后批准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今年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也就是我们简称的“创新2020”。可以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国科学院,又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2010级的新同学跨入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学习和深造。
 
此时此刻,同学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校园,见到了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一定充满了期盼;对学成之后的职业发展,一定充满了憧憬!从现在起,同学们已经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一分子,你们的未来已经与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毫无疑问,今天是同学们人生旅程的新起点,在你们踏上新征程、奔向新目标之际,我想回顾一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简要历程。
 
大家知道,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1日。也就是说,在共和国刚刚诞生之际,面对着百废待兴的各项事业,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就高瞻远瞩,着眼于共和国的发展,马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并把建国初期为数不多的知识精英和随后从海外归来的科技精英聚集在中国科学院,把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火车头。
 
以“两弹一星”元勋为杰出代表的科技前辈们,是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浓郁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勇攀科学高峰的远大理想、立下了报效国家民族的人生志向。他们或坚守国内,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振兴而奋斗;或出国留学并成名海外后,却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满腔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在当时,国家经济落后、科技基础薄弱、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前辈科学家们在强烈的理想责任驱使下,殚精竭虑、发愤图强,用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科技,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永载史册的不朽贡献。
 
1999年9月18日,国家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前辈科学家,授予或追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杰出代表,其中16位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他们是我院永远的荣耀,也是我们永远的鞭策!我们要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前辈们那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在此,也希望同学们以前辈为榜样,努力成长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青春梦想转化为现实,让我国蒸蒸日上的现代化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的科技事业薪火相传。
 
同志们、同学们,中国科学院早在1951年就招收了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规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随后在1955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从1951年至1965年,中国科学院先后有81个研究所累计招收培养了1518名研究生。在1977年11月,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恢复了我国中断12年的研究生教育。1978年3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主要为中科院各研究所培养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双学位博士。
 
1978年,中国科学院各所共招收“文革”后首批研究生1015人,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研究生院并没有固定的校园,甚至没有像样的校舍。师生们一开始曾在临建棚舍里就餐,也曾在平板房屋里上课。一大批经过“文革”磨难后又考学的中青年学子,都如饥似渴地珍惜时光、勤奋攻读。毕业后,他们或者直接参加工作逐步成为行业骨干,或者追随留学潮出国深造、学成归来。这一代研究生,亲身体验了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参与了国家的快速建设发展,并为此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我们研究生院在读学生规模已经超过了3.6万人,其中博士生占一半;截至2009年,共有180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占全国总数的15%。自1978年研究生院成立至今,我院已经累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8.1万名硕士生、博士生,其中有42人当选为两院院士。
 
我院的研究生教育,有着辉煌的过去、蓬勃发展的现在,我们相信,也一定有着更加灿烂的未来。尽管我们今天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好,由于研究生院怀柔新校区还未建成,由于各培养单位的教学和生活条件还存在差异,同学们在住宿条件、食堂饭菜、活动场所、校园氛围等方面,仍会感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坚信,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推动下,在中科院“创新2020”的实施中,只要全体师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服务国家”的理念,继承优良传统、发挥独特优势、锐意改革创新,我们一定会实现研究生院“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战略目标。并且在这个进程中,离不开你们的努力和贡献,将留下你们青春的足迹!
 
同志们、同学们,面向未来,作为院长,也作为一名普通导师,还作为一名学长校友,我不由地想谈谈对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思考和体会,也作为对新同学们在进校时嘱咐的几句话。  
 
第一,“博学”。《中庸》中讲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的是做学问的几个相关递进阶段,强调的是做学问首先要广泛地汲取知识,要培养充沛旺盛的好奇心,要具备博大宽容的胸襟,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了广博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循序推进到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层次。
 
为此,我希望同学们通过刻苦学习和认真实践,既要精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也要能够跨越专业边界,涉足其它学科领域,并要有意识地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每年精读一两本人文社科类的好书,还要树立终生学习、学无止境的理念,在生命旅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充实自己。
 
第二,“笃志”。《论语》中讲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与上述“博学”相联系,还需要有不懈的追求、坚定的探索,实现博与专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荀子·修身》中也讲道:“笃志而体,君子也”,既要有坚定的志向追求,更要能够付诸实践行动。
 
为此,我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掌握广博的知识,而且做到“术业有专攻”,在自己有兴趣、有竞争力的领域中,坚持探索、绝不放弃、争取卓越;希望同学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希望同学们多做与人与己都有意义的事,多做有益于团队、有益于身边同学同事、有益于社会的事,终生都坚持下去;希望同学们做到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的有机统一,胸怀远大理想、担当社会责任、彰显人生价值。
 
第三,“格物”。《礼记·大学》中讲到“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格物、致知的相互关系,则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说,要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从推究事物而得到原理法则,由实践总结而上升为理性知识。要想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就需要仔细探察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推究它们存在变化的真实道理。
 
为此,我希望同学们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更要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注重科学实验;希望同学们不仅掌握科学仪器的操作和使用,还要强化动手能力,进而能够创造和制造科学仪器设备;希望同学们要努力通过实地实物的探察和研究,从缜密、严格的实验和实证中,得出必然的科学结论;从更广博的意义上讲,还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践,验证甚至发展已有的科学理论,总结完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第四,“明德”。《礼记·大学》中讲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也就是高尚品德的认同、践行和彰显。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教育,都是高层次人才的教育,都属于能够较大影响国家民族前途未来的精英教育。我们强调和坚持的教育要“育人为本”,强调和努力的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更始终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这个道理。
 
为此,我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完善,养成健全的人格;不仅要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获得发展,更要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振作、充满爱心、积极向上、勇于担当。一个内心丰富、精神振作、人格健全、积极向上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幸福、享受工作的快乐,才能养成严谨的学风、高尚的学术道德,才能乐于孝敬父母、善待亲朋、关爱社会,才能形成民族意识、国家责任,也才能使得人生志向和事业理想,落到实处。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既来自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更赋予了当今的时代要求,让我们一起践行。研究生教育,一样也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们的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科研专家和学生导师的双重身份,切实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在此,我也对老师们提出三点希望:第一,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出色的科研水平、完善的人格魅力,积极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二,要切实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的创新创造、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支持学生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努力构建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第三,要强化育人意识、提高育人本领,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全面发展、建功立业。
 
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凝聚了全院近9000名导师的辛劳和贡献。再过几天,将迎来我国第26个教师节。借此机会,让我们一起,向辛勤工作在“教书育人”战线的我院所有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同学们!从2000年全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更名组建新研究生院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十年来,在研究生院和全院100多家培养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朝着路甬祥院长提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战略目标,按照院党组确定的“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不仅被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关注,而且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在此,我作为院长,衷心感谢大家十年来的辛劳付出、不懈努力。
 
最后,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白春礼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