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中,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师生锐意进取,再创佳绩!薛亮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反物质氦4原子核的实验观测及其产生机制研究》(导师:马余刚研究员)和裴昊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基于DNA的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导师:樊春海研究员)在全院各研究所、高校推荐的候选论文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薛亮同学于2007年9月入学,攻读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2012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主要成果包括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了反物质氦4原子核(反物质阿尔法粒子)——迄今为止人类所探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著名杂志“Nature”上。被文汇报、科学时报、美国 Physics today, U.S News 等多家杂志所报道,并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以主要作者和合作作者身份发表过学术论文45篇。因博士就读阶段成绩优异,经推选参加第62届德国林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会。
裴昊同学于2007年9月入学,攻读无机化学专业,2012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利用DNA三维纳米技术解决生物传感领域中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实现生物识别单元的有效固定,并且避免界面上生物分子活性的损失。发展了一种基于DNA纳米技术的三维DNA纳米结构探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类新型的生物传感平台,实现了对基因和蛋白质高性能检测。其研究工作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其中两篇文章被分别遴选为Adv. Mater.和Angew. Chem. Int. Ed.封页文章,发表过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过专利1项。
此外,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学生魏敏、冯超、赵杰荣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韩立欣同学荣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梅龙伟、王娟、代彬、李小芸同学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冯超、魏敏、邢哲、刘艳成、朱逾卉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中国科学院各类奖学金奖项的获得激励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继续拼搏创新,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