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做客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的国科大精品活动——院士大讲堂,在教一教学楼的009教室给国科大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雾霾的讲座——“穹顶之下”的雾霾真相。
唐孝炎院士作为环境科学专家,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UNEP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顾问。下午3点半,讲座在唐院士询问现场观众对大气了解程度的简单调查中开始。唐孝炎由雾与霾的区别讲起,并对一些有关大气的专业名词做了相关解释。大多数人印象中,雾与霾发生的天气里,能见度很低,但唐孝炎介绍说其实雾与霾真正的区别在与相对湿度的不同:雾天,大气相对湿度接近100%,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而霾天,大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下。随后,唐院士通过一系列科学数据说明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近20年来能见度的急剧恶化。紧接着,唐孝炎又科普了近来倍受关注的“PM2.5”。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能见度和细粒子质量浓度呈现出的负相关关系,PM2.5粒子虽小,却关乎着环境的大问题! PM2.5主要来源于一次排放源和二次转化,据其研究成果,北京市的氮氧化物比二氧化硫多,理应重视氮氧化物的治理。
唐孝炎还指出霾的形成原因,既有不利的气象条件的外因,又有污染物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的内因,使同学们对霾成因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加深了大家关于臭氧和VOC对环境影响的认识。最后,唐院士根据多年来对大气污染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控制霾的看法和建议。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同时考虑内因和外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区,分源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气重污染出现的频率;以控制一次污染为主转变为控制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控制一次PM2.5排放源的同时,加强控制二次污染物前体物。最终,这场生动而精彩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仍然带着对大气环境问题的关切之情和好学的态度,紧紧围住唐院士各抒己见。
此次讲座,不仅使同学们对霾的形成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唐孝炎严谨的科研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引发了大家对环境问题的深刻思考。同学们希望同政府、社会一道共同努力,力求我们生活的天空能够永远保持“APEC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