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不辍 厚积薄发——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胡小刚博士

  • 小洪山记者团 应俊俊 李伟斯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08-10-22
  • 8052
胡小刚,男,1963年5月生。199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2003年获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柳林涛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现代数据处理方法与理论,并于2007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励(2006)、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6)、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6)、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7)、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8)。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SCI)6篇。
 
2008年9月25日下午,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在测地所动力大地测量会议室对刚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胡小刚博士进行了采访。胡博士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和他的访谈也随着我们的疑问拉家常似的一一展开了。
 
果断选择   合适定位
 
采访前,整理胡博士资料的时候,心中不免升起种种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不仅转换了专业方向,而且也重新选择了自己的职业?访谈中,胡博士将我们的疑团一一解开。在进入中国大质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前,他曾经在中学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教师工作。中学教师的生活很平静,自由时间也比较多,但胡博士感觉生活没有挑战性,爱好学习的他选择了继续深造。1998年地大毕业后又到华中师范大学修读计算机科学工学硕士学位,基于之前对测地所大地测量专业的了解,2003年硕士毕业后又考入测地所攻读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学位。初来测地所的时候,因为专业跨度比较大,胡小刚博士也感觉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又由于导师身体状况不佳的缘故,胡小刚博士按照研究所的决定,做出了又一重要选择,师从柳林涛研究员。在攻读博士阶段,他刻苦钻研,将柳林涛研究员重点研究的小波变换方法与测地所的特色研究领域相结合,取得了重大进展,写出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如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励、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其博士学位论文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连续三年,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奖励和肯定,与他的果断选择不无关系。博士毕业后是留在研究所继续科研还是去大学当老师,导师建议他留所工作,他也感觉自己比较适合继续从事科研工作,选择了留所。在留所工作期间,胡小刚博士也切实感觉自己适合走科研道路。工作后的第一年,他就成功的申请上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的道路是艰辛的,所幸的是,胡博士找准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对他的专业和职业的跨越,胡小刚博士觉得也是一个慢慢摸索的过程。在中学当老师,与学生打交道多,需要恩威并施,他觉得自己天性随和,不太适合。而做科研,他坦言自己坐得住,愿意加班,遇到问题没解决,老惦记着,不解决放心不下,做了两年,感觉还是比较合适。
 
谈到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胡小刚博士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目标给自己定一个规划,是选择挣钱还是选择做科研,如果觉得自己适合做科研,那么可以继续深造走科研的道路。无论选择什么职业,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并为之去奋斗,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成就。
 
想法新颖    做出特色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胡小刚博士是一个对方向有很强的把控能力的人,他明确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选择,这一点在他的科研方向的选择方面也有很好的体现。
 
师从柳林涛研究员后,胡小刚博士着力于钻研导师研究的小波变换的方法,并深入了解测地所地球物理领域学科的发展。在研究中,胡小刚博士发现用小波提取的信号相当准确,可以将小波变换方法应用于重力数据的处理中,他自己编程序提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胡博士还发现,由于小波变换方法可以把数据分成不同频段和不同时域,从而可以充分考虑到时间和频率的变化,因此在处理气压的变化方面,小波变换也有其明显的优点。
 
基于这些研究内容,胡小刚博士很快就写出了第一篇文章。由于他的想法比较新颖,内容做得比较细致,投出之后立刻得到主编的欣赏,并于2005年发表在大地测量顶级刊物《JG》上。第一篇文章的成功发表增强了胡小刚博士后续研究的信心,在随后的研究中,胡小刚博士发现用小波方法处理地球自由震荡信号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后,胡小刚博士用小波变换方法对大地震的超导数据进行处理,取得了重要成果,文章发表在《PEPI》上。
 
在入所不长的时间里,胡小刚博士成功完成了专业之间的跨越,并做出了重要发现。这与他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合点,将导师的研究领域与测地所的特色学科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也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做科学研究,选择方向和切入点很重要,这需要科学工作者的独到眼光和智慧。
 
在访谈中,胡小刚博士还谈到一件事情。当时国外有个知名学者做了一个处理海潮数据的软件,胡小刚博士发现利用这个软件处理之后得到的结果有问题。经过分析,他发现了这个软件的错误之处,并且致信给出了修改意见,后来这篇文章也发表在国际刊物《Journal Geodynamics》上。
 
对取得的成绩,胡小刚博士很谦虚地表示他觉得他的工作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他的想法比较新颖,也不是最优秀的,而是找到了一个大家感兴趣的点。他建议那些立志长期做科研的在读研究生,找准一个科研方向,找准一个点去突破,然后坚持下去。
 
勤奋不辍    厚积薄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胡小刚博士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自然离不开多年来的勤奋努力和积累。
 
中学任教期间,胡小刚博士在课余时间也一直都坚持不懈的学习,这么多年来英语的学习也从未间断过。在2003年的博士入学考试中,英语考出了近80分的好成绩,比很多直博的应届生都高。良好的英语基础也为后来科研工作中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英文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是胡博士学士、硕士阶段的专业,对他现在科研工作的帮助自然是不言而喻,他坦言计算机能力比较强,对查资料帮助很大。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是科研工作的两大有力工具,胡小刚博士的这两把工具都很锋利,这一切离不开他的勤奋和坚持。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虽然胡小刚博士在当初不可能预计到今天这样的成绩,但热爱学习、勤奋上进的他总是不停的在追逐理想和目标。
 
说起博士阶段比较艰难的时期,胡博士回想起刚入所时的一些事情。专业跨度较大,小波变换理论入门比较困难,为了更加透彻的掌握基础知识,胡博士几乎买遍了所有关于小波的书。他反复的看这些书,仔细的钻研关于小波的计算和应用方面的书籍。
 
谈到个人特质,胡小刚博士认为坚持、勤奋、认真他都具备的,但最推崇的还是“勤奋”。胡小刚博士谦虚的说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很聪明,但是他坚信勤能补拙,所以一直都很勤奋的学习。他觉得与大学相比,科学院的学术氛围要自由得多,这给他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攻读博士阶段,他时间抓得很紧,晚上一般都会学习到12点以后。
 
在提到导师的指导时,胡小刚博士说他很幸运。导师柳林涛研究员给他很宽松自由的科研和学习环境,没有给他布置具体的任务,也没有进行非常细致的指导,而是让他顺着自己的想法去钻研,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他学习自主性的优点。胡小刚博士有他自己的想法,知道怎么样去科研,导师的这种培养方式很适合他,让他有了充分的个人发挥空间。
 
在和胡博士的轻松交谈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他的年轻心态和良好的科研状态。他坦言遗传、心态放松、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是他保持年轻状态的主要原因。对目前良好的科研状态,他表示自己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多年来一直保持学习的好习惯。正是由于他多年的勤奋学习和积累,让他在接触一个全新的学科时不但实现了成功跨越,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厚积薄发这个词用来形容他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后记:
 
前不久,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揭晓,胡小刚博士成功入选。这是自评选全国百篇十年以来,测地所获得的第4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访谈中,胡博士的坚持和勤奋给我们颇多启示:成功不是偶然的,科学的大门永远向那些积极探索的科研工作者敞开着,我们相信也期待胡小刚博士的科研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小洪山记者团 应俊俊 李伟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