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左军:从博士到企业家的成功转型

  • 李伟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1-04-26
  • 1043
邹左军先生分享创业经验
科苑同学凝神静听

【新闻网讯 记者李伟】他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经历:兴趣广泛的他华东理工大学主修化工机械,在中科院自动化所读硕士时潜心钻研自动控制,而读博士时又在中科院生态中心改学生态。1988年,他联合其他8个博士一起创办了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古语云“三十而立”,意思是30岁要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而那时的他恰好30岁。

    他,正是实现了一个高级科研人才到企业家成功转型的邹左军先生。

    4月22日,邹左军先生在《励志讲坛》栏目和科苑学子中分享了他的创业经验。

    艰难创业专业赚取第一桶金

    邹左军董事长回忆了当时的情况。“‘九强’的第一桶金是帮助湖北‘白云边’酒厂做白酒勾兑赚来的。经过专家评审和打分,用我们的系统勾兑出来的酒和他们人们勾兑的酒不相上下。”说起最初的创业经历,邹左军先生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

    其实,任何一项事业在起步初期都是相当困难的,“九强”也不例外。“八十年代我读博士时,一个月的补助只有95块钱,可以说9个博士都是穷光蛋。那时我们凑的钱还不够1000块,而我们租的两间学生宿舍一个月就得65元。当时为了省下10块钱的运费,我们借了三轮车自己运。”邹左军先生谈起起初的经历。

    “‘九强’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创办的公司,而且是典型的白手起家。”他这样给自己的公司定位。

    初创后的“九强”在同行里做到了强者。后来“九强”公司动物血清的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60%—70%,“九强”的小白鼠血清价格是1美金/毫升。随后,作为董事长的邹左军又带领他的团队做医疗试剂。从1988年成立至今,“九强”已经走过了23年,而全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7年。

    九强家训融入企业血液

    “九强”这两个字对于邹左军先生来说有着不一样的含义。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知识分子不仅被称为老九,还得加个‘臭’字。我们现在叫‘九强’,就是希望知识分子在祖国富强的道路上立志图强,成为一个强者。”

    邹左军先生把“九强”的企业文化浓缩成了“九强家训”: 老九自强,养家尽孝是我们的义务;九洲繁荣,富国强民是我们的责任;以九为尊,永争第一是我们的精神;九强久强,基业常青是我们的追求。

    “九强”造就了“久强”。在2011年3月,“九强”又一次获评“2011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企业”,而这已经是“九强”公司连续第六次上榜。现在的“九强”已发展成为中国临床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和技术领域的领导型本土企业,拥有与国际基本同步发展的系列产品,同时拥有国内最具效率的市场网络。

    心系母校勉励科苑学子

    在科苑学生的眼里,他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公司董事长,又是校友会副理事长;不仅是校友,更是朋友;既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是一名卓越的企业家。在学生眼看来,他俨然是一个“多面手”。

    尽管忙于事业,邹左军先生仍然不忘和母校学子们交流。在收到研究生院的邀请时,他欣然接受,“作为校友,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心得”。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后,他甚至还放弃休息时间,又和不愿离开的同学侃侃而谈起来,分享起他的人生经验。离开研究生院时,已是晚上十一点。

    早在2008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立30周年时,邹左军先生就专程回到母校,捐赠了“源”字石碑。他在揭牌仪式上说:“在母校生日的时候回来,我们这些毕业生都感到非常激动,看到母校在这些年里的发展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我非常感谢研究生院和我的老师们给予我的教育。我们这些老校友们都对母校充满了感激之情,这块石碑是我们全体校友一颗赤诚的心,代表着我们对母校的爱和感激。”

    成功转型启示良多

    邹左军先生跨越了从博士到企业家的这道“坎”,也留下了诸多启示。从创业现状来看,似乎学历越高,创业的主动性就越低。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显示,本科生和研究生创业比例分别为20.46%和4.33%,研究生创业人数明显少于本科生。

    另一方面人们的固有思维似乎也很难把博士和企业家联系到一起。博士生中创业的本身就很少,创业成功的便是少之又少,而中科院这样的科研单位培养出的博士生创业并且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

    针对这样的情况,中科院研究生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一些调整。例如工程硕士人数的增加就反映了人才培养向应用方向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促进研究生创业。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高学历人才创业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邹左军先生的经历对科苑青年学子或多或少将产生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李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