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援建启示录——访湖南援建四川理县工作队队长张银桥

  • 杨雯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1-13
  • 3235
演讲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坚守着,战斗着——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们没有气馁、没有埋怨、没有畏缩,凭着一种执着的精神,化解了一道又一道的难题。在克服困难的背后,可以说每一个队员都有着用辛酸和泪水浸泡过的故事:子女就业问题无暇顾及、爱人临产不能陪护、为赶工期推迟婚期、父母亲人离世不能见上最后一面,等等。这一个个故事的背后,承载的是一种意志、一份责任、一股精神和对灾区同胞的一份质朴的感情!

——张银桥:《援建日记》

 

【新闻网讯 记者杨雯】“每天面对余震不断、飞沙走石、泥石流等带来的威胁,有的时候甚至是生命威胁。完全凭着一种执着精神和对灾区群众的感情支撑着整个队伍的建设。”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无情人有情,几十万重建大军从全国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始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地震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进展如何?对口支援起到了什么效果?从自然灾害和随后的灾后重建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在灾难中凝聚了什么意志和精神?这种意志和精神如何强化、延续?对每个青年学生而言,能从灾害和援建中得到什么启示?

11月9日,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对口援建四川理县地震灾区工作队队长张银桥做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两年多来湖南援建队的工作和启示做了题为“让我们的心灵更清澈、更宽阔”的报告,对上述问题作了全面解答。

启示一: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对口援建之路

自2008年6月中央部署湖南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以来,湖南省派出援建工作队,在当地干部群众的配合下,圆满完成了总投资20.1亿元的99个建设项目,动人的“湘理深情”镌刻下浓墨重彩的印迹。谈到理县援建项目三年目标两年完成的原因,张银桥讲到:“加班加点抢时间,制定完善详细的计划,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时间,对灾民及时妥善安置,在恢复的过程中实现超越式发展。”

  湖南省第一个启动农村安全饮水灌溉工程,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放在第一位。如今,惠及理县13个乡、81个村的“三湘情农村安全饮水与农田灌溉工程”,彻底解决了当地13个乡镇、81个行政村、3.5万名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近3万亩农田的灌溉难成为历史。谈到把饮水工程作为第一个规划援建项目的原因时,张银桥说:“小的时候看《智取威虎山》,里面讲到了夹皮沟,之前都不理解,直到我到了理县。深山峡谷地带,两边是高山,中间一条狭窄道路,好像随时会有石头从两边山上落下。老百姓用水都是很困难的,祖祖辈辈用水桶翻山越岭背水。我们了解到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解决用水的问题。”

  2009年8月湖南省援建队伍在理县第一个实现了全县16所学校项目整体交付使用,湖南省的援建第一个让灾区的学生在灾后第一年能够进入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告别异地寄读的历史,告别网上教室。

  在援建中,湖南省第一个启动精神家园建设项目,建立了“湘川情”社会工作工作服务队,对当地的干部群众进行精神疏导和抚慰,被老百姓称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此外,湖南娄底残疾人服务队坚持地自费赶到灾区,“五名残疾人只有两条腿”,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事例鼓励灾区人民走出阴影,重新面对生活,并获得了国际莫尼卡人道主义服务奖。

  同时,湖南省援建工作队在援建中是第一个将整合思想运用到部门设置和人员分配上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民生建设。此外,援建队伍也积极开展农村通村公路建设,保证灾区民众的安居乐业。 在建设中,湖南省援建工作队也非常注重低碳环保,张银桥提出要坚持“对口援建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科技相结合”,修路的时候尽量保护原有植被树木,打造绿色园区。并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理县中学试点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资源化”项目,为边远山区和不适合建造污水处理厂的地区提供思路。张银桥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约2000万元,而且还不包括配套管网费用及运行费用等,而运用的了新的技术之后,整个理县县城的污水处理设施总投资不到2000万元,这样既节省了配套管道费用,同时还可以为农业提供生态有机肥料。”在公路修建中,也积极运用科技成果和手段,配套使用早强剂,缩短混凝土凝固时间,使混凝土凝固的时间从平常的七天缩短到了三天。很多新修建的公共基础设施都是很现代化的,当地的老百姓高兴地说:“援建队帮助我们建设新家园,生活水平至少向前推进了五十年。”

在援建工作队向湖南省政府提交的报告中写道,“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20.10亿元的实物工作量,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还在18个援建省市中创造了如下第一:第一个启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暨农田灌溉工程;第一个把资源整合理念贯穿于整个援建工作之中;第一个实现全县学校项目在2009年8月整体交付使用;第一个启动实施精神家园重建项目;农村通村公路硬化里程第一。两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对口援建大局,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对口援建之路——突出民生,确保灾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整合资源,着力提高援建资金使用效益;着眼长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保护历史,传承发展理县藏羌民族文化;注重环保,树立低碳节能和科技创新新理念;双管齐下,同步推进精神家园重建。”

启示二:倒下去的是四川的房子 挺起来的是中国的脊梁

在8月28日湖南省援建大军即将开赴理县的前一天,张银桥肾结石发作,本应赶紧住院治疗,他思前想后,觉得援建大军即将开拔,自己身为前线总指挥怎能不去,决定忍痛坚持奔赴灾区。从成都到理县绕道行进600多公里,路上颠簸加剧了病痛的折磨,他一直默默承受。张银桥坚持在灾区办公考察,五天后才赶到外地的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在援建过程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感人故事,张银桥队长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次我们去访问一户受灾群众,主人很热情地留下大家吃饭,我们了解到那家的大叔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在外地工作,小儿子在地震中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反而是那位老人家先打破了沉默,他说:‘我失去了一位亲人,但是你们的到来让我拥有了更多的亲人’。”张银桥很受感动,回到驻地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件事,文章题为《阿古,我们都是你的亲人》,阿古是在藏语中是大叔的意思。

  援建队伍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张银桥谈到,“理县每年有四个月的冻土期是不能施工的,也就是说施工时间从26个月降至了18个月。由于理县本地没有运输材料,要绕道很远的地方才可以把建筑材料运进理县。运气好的话,从成都到理县的203公里路程五、六个小时就可以赶到,运气不好的时候可能就要在隧道里睡一晚了。”“每天都要面对余震不断、飞沙走私、泥石流带来的威胁,有的时候甚至是生命威胁。一名年轻的司机王龙,去年7月16号,在执行任务的途中,一块51公斤的巨石从山上落下,驾驶员王龙为了副驾驶座上的乘客安全,紧急刹车,自己受了重伤,至今还卧病在床。但是大家都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主动请战,完全凭着一种执着的精神和对灾区群众的感情支撑着整个队伍的建设。”

启示三:应向往“社会大同”的目标,加强自己的内心修炼和积淀

结合在灾区两年多的工作体会,张银桥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多思考。“在灾害发生以后,人对待社会、自然、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天下为公,社会大同’的观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之奋斗。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社会应该将‘社会大同’作为精神目标,形成民族意志。我呼吁全社会共同向往这种目标,加强自己的内心修炼和积淀。”

  “一栋栋崭新的建筑在废墟中拔地而起,灾区兄弟姐妹们的脸上也开始露出了微笑。然而,不能忘却的是,灾难留给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思考是沉重的,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感悟和启示是丰富的、厚重的。在灾区的所见所闻,一点点,一幕幕像过电影一样,时时在我脑海里不断涌现……”张银桥说,“青年一代要多接触社会实践,多思考,接触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心会更加清澈澄明,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灾区的援建所带给人们的并不仅仅是建设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思考,增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历久弥新的永恒命题。目前,人们普遍担忧的信仰、道德和规范的缺失,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在灾难中凝聚的意志和精神,为什么没有在以后的岁月里被强化、扩充、延伸,而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坐标?为什么我们只有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才能焕发这种意志和精神?这是我们应该共同思考并为之探索的一个课题。

他认为,这种意志和精神的延续,不仅依赖于每个国人的努力,更依赖于制度规范的保障。“信仰和道德都是精神层面的,信仰决定道德,道德从属于信仰,但都不带强制性,依靠人的自觉行为。而规范对于信仰和道德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提倡、一种保障,带有一定的约束性。对于规范,信仰和道德则是一种维护和提升。信仰,道德和规范的合力,共同推动社会和谐。”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很多内在的关系需要协调,比如思想与行动,精神追求与物质欲望,等等。协调好了,你就是一个和谐的人。”张银桥建议,当代青年人应特别注意下列三个方面:第一,强化生命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甚至是灾难时的承受能力,增加我们心灵的韧性和强度,这是灾难在带给我们创伤的同时所给予我们代价高昂的精神启示。第二,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勇于担当,自觉担当,我们的内心因此而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要求,也是在各种灾难面前得到再现和强化的天下情怀。第三,培养感恩心,常怀感恩心,我们的内心将变得温柔而宽容,我们的生命将因此而不断增添新的活力。感恩的最高形式应该是一种认同,一种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对人,对事,对自然以及自然界的一切,都怀有一种感恩和认同。

“正直不偏激;善良不软弱;执着不古板;严谨不拘束;精明不刁钻; 豁达不逾矩 ”,这是张银桥博客首页个性介绍的一段文字,他说,“这是我对自己为人处世的思考、总结和要求,这是“内化”的结果,它是具体的,是我的一种个人处世形式。”

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苗建明,宣传部部长张学成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资源与环境学院主办,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胡正义主持报告会。

“不是书本知识的灌输,不是抽象理论的传授,今晚的报告,更多是来自实践一线的思考,来自大灾大难的启悟,”听取报告的一位同学说,“这次报告,是一次很有效的思想教育。”

 

责任编辑:杨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