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杰院士:研究生应该创造新的知识

  • 李伟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0-03
  • 2523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知识的,硕士也要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但硕士尤其是博士时期,应该准备开始创造新的知识,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是研究生与大学生的最大区别。”

 【新闻网讯 记者李伟报道】 929下午,中科院计算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曙光公司董事长、中国计算机协会理事长李国杰走进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五期“院士大讲堂”,和研究生们分享了读研阶段的科研和学习方法。

李国杰首先回顾了自己曲折的求学和科研经历。1982年,他将硕士论文的一部分《用参数确定法设计阵列流水算法》修改后发表在《计算机学报》上,这是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这一年他已经39岁。他求学26年,直到42岁才读完博士。但是曲折经历并不影响李国杰在科研道路上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早在1985年,李国杰就将硕士论文修改后发表在 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 期刊上,这篇文章在Google学术搜索上统计已被引用189次,一直到2010年还有人引用。

论文研究的目的是“Make Knowledge”

研究生,顾名思义,是用来搞研究的。如何定义研究呢?李国杰分析了“研究”二字的含义。他说Search是寻找,Re-search就是再寻找,一遍一遍地再寻找 。也就是说知识是研究人员一遍一遍的反复搜寻创造出来的。

研究生的意义何在?李国杰院士的一段话给出了答案。“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知识的,硕士也要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但硕士尤其是博士时期,应该准备开始创造新的知识,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是研究生与大学生的最大区别。”

“美国的博士学位证书,有一段看不懂的拉丁文,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研究生应该有一个关注的焦点,博士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集合,必须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也就是论文研究的目的是Make Knowledge。”

而针对如何Make Knowledge这个问题,身为院士的他同样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研究生有一个困惑,那就是虽然看了很多文献,但问题还是像一个城堡一样,自己总是在问题的周围打转,总是很难找到一个突破口钻进去。”李国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认为,怎样找到一个别人没做过的处女地,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有很多研究生认为这个问题是多余的,这样的研究生只合格了一半,只善于做家庭作业,和大学生没有什么区别。许多问题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自己冒出来的,一旦打开一个缺口,就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

选择科研项目:做什么是没有原则的,但不做什么是有原则的

在谈到如何进行科研选题时,李国杰指出,一个好的科研题目应该具备四个方面,即UnderstandableChallengingUsefulTestableIncremental。他还勉励在座的所有研究生要敢于做没有把握完成的研究。

李国杰告诉学生,“在进行研究选题时,并不一定你的东西一定要做出一个非常漂亮的结果。因为一般来讲,你很容易下手的科研工作是不大可能出成果的。我问过MIT的一些教授们,你们选择科研项目有什么原则没有?他们的回答是做什么是没有原则的,但是不做什么是有原则的,就是那种一定能达到研究目标的项目他们是不做的。美国有那么多企业在做,如果一定能成功,那要你MIT干嘛?所以MIT做的项目一定是没有把握的。”其实事实确实如此,麻省理工学院的绝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在探索一个人类未知的世界,而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风险。其实这也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存在的理由,也是为什么但凡有人提起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人人皆推麻省理工学院的原因。

除了和研究生们分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方法以外,李国杰也在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研成果和国外一流科研成果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几十年来,中国科研人员已完成数以十万计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中有几件作为可传授的知识且已写进了广泛流行的大学教科书或者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研究生教材?

我们和一流成果的差距在哪里?

李国杰首先看到了学术环境的差别。“一个卓越的大学和研究所一定有一个好的学术环境,如果没有大家关注科学研究的氛围,即使有再好的生活环境也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或一流研究所。”

同时具有院士、公司老总、行业协会理事长等多重身份的李国杰看问题格外深入。他引述计算所“百星小将”的话说,国内的研究方法在不断地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不比国外差。和世界一流研究成果相比,我们落后在研究问题的价值上,研究问题价值的不足导致人才的浪费。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中国科研成果的问题最终还要归结在人的身上。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是用钱买不到的。二三流的人才用一流设备一般做不出一流成果,但一流人才用二流设备有可能做出一流成果。对于这一点,李国杰的体会颇深。在主持研制曙光1号、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2000、曙光3000超级、曙光4000服务器以及龙芯高性能通用CPU的过程中,我国的投入比外国少很多,但是李国杰带领他的团队,依然做出了令世界称赞的成果。由此,李国杰在总结他的科研经历说,“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科研产出是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要求。”而这,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的更深。

博士硕士毕业生应该有更多的创业者

身为曙光集团董事长的李国杰认为应该鼓励中科院学生自主创业。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近几年博士、硕士毕业生自己创业的不多,这与学校不太重视创业教育有关。

李国杰在讲座中提到,信息领域技术更新很快,研究生期间学习到的知识很快会过时,但自学能力和创业精神将一辈子起作用。

他还举例说,1997年波士顿银行经济部针对MIT的评估报告中写道,如果将所有MIT毕业生及教师所创建的公司集合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所创造的利润可使这个国家成为世界第24大经济体。李国杰深知,大学与企业的纽带主要不是科研成果而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

讲座结束时,李院士强调研究生应该具有为国分忧的责任。在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西南联大和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和校歌后,他号召在场同学们向郭永怀、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王选等中国科技界的楷模学习。

李国杰1943年生于湖南邵阳,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普渡大学。于1987年回国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2000、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领导计算所研制成功龙芯高性能通用CPU、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并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IPv6网络研究。

 

 

责任编辑:李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