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召开2008-2009学年校级优秀课程教学交流会

  • 教务处 (教务处)
  • 创建于 2010-01-25
  • 1977
研究生院召开2008-2009学年校级优秀课程教学交流会
元月15日,研究生院2008-2009学年校级优秀课程教学交流会在玉泉路园区召开,来自14个院系的近300名教师按照学科相近的原则分成三个组,分别进行了教学观摩与经验交流。会议由管理学院赵红副院长、地球学院于锦海教授以及信息学院凃国防教授分别主持, 十余位校级优秀课程任课教师代表受邀做交流报告,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教学督导组组长彭家贵教授出席了交流会。
 
生物物理所的陈润生院士应邀来到会场,与大家分享了他讲授《生物信息学》的体会。他认为,这门课能够讲好,首先得益于能够将自己的科研兴趣很好的与所授课程相融合,达到一种很愉悦的授课状态,进而能够发自内心的欣赏这门课,从而产生强大的动力去研究如何上好课程。第二就是对课程内容的熟悉。23年来,每次讲授这门课程的PPT陈院士都是自己亲自制作,他认为PPT是讲课内容、思维、技术的整合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熟悉课程内容。作为教师应该能够做到不依靠任何辅助材料都可以很自如的把课程内容讲出来。另外,陈院士提到讲课应该适当增加风趣元素,他说,每次讲课,一定要让听课的人笑两次,否则就很失败。最后,陈院士强调了课程讲授要“明理”,要让听课的人均有所获。不管课程的背景内容是什么,可以对它加以改造,改造到适合具体听课的听众,能够使其有所启发。
 
资环学院赵英时教授以《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的讲授为例,介绍了她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门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内容跨度大、交叉性强、实践性强;需求量大、选课学生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需求差异很大”的特点,赵教授认为应该从“加强选课指导、合理取舍讲授内容”着手,注意理论、方法、案例相结合以及概念-模型图解化,应将科研思路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数—形”思维方式。
 
人文学院的王昌燧教授从研究生教学的特点、教学中的具体贯彻、研究生培养几个方面谈了他对研究生教学的思考。他认为,研究生教学在传授知识方面应该以学科前沿为重点,兼顾学科体系,应该注意科研能力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他指出,在研究生教育中,传授知识与科研能力培养要并行,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要鼓励学生质疑老师的观点,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要有爱心。
 
数学学院高随祥教授总结了他在讲授《图论与网络流理论》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针对这门课程“选课学生来源广泛;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主,数学公式推演、解析分析较少,较为枯燥;内容各章较为独立,各具特色,方法系统性差;兼顾理论与算法”的特点,高教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注意体现研究生课程特色、照顾多学科学生情况、考虑考虑数学基础强弱有别,做到“一突出”、“三结合”、“三兼顾”,即突出研究型学习,精讲多练;基础知识与应用案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方法训练相结合,数学推理的严密性与算法设计的灵活性相结合;兼顾理论和算法,兼顾经典和前沿,兼顾数学工具、数学模型的提供和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数学素养的提高。
 
信息学院孙应飞教授从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小故事开始,阐释了备课的重要性。正如故事中的老师所言:“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备课对于上好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备课应该从教学内容、学生、方法三方面内容着手,应该从写好教案、课前熟悉教案、课后反思几个途径进行。在报告的结尾,孙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教师的成长要从备好课开始,既要钻进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备课要在“教”字上做文章,借鉴老教师的优秀教案,取长补短,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特色。
 
物理学院金彪教授在他的报告中强调,最好的教学应该是效果好、效率高、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所谓效果好就是能够促进学习者获得学习技能,所谓效率高就是学习者达成目的的时间最少,具有吸引力指的是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动机,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的完成学习任务。
 
管理学院许健副教授、地球学院琚宜文副教授、工程教育学院詹伟博士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外语系杨莉副教授、化学学院张辽云副教授则摘选部分课程内容做了现场教学示范。 
 
与会教师还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究生院教学督导组组长彭家贵教授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谈起,对我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苏刚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对此次教学交流进行了点评,鼓励广大教师认真汲取经验、深入思考,争取获得更多的有益启迪,他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教师站到这样的讲台上来,面对全校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为全面提高研究生院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
 
优秀课程教学交流会的召开,为我校教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老师们各抒己见,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明晰了解决思路和方法,深化了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教务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