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传杰:六个故事勾勒中科院文化

  • 肖洁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9-03-16
  • 2698
郭传杰教授在演讲
“‘爱国、唯实、创新’,这是中科院最根本的文化。”3月13日下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畅谈中科院的独特文化。他说,今年是中科院的六十大寿,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在题为《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科学院》的演讲中,郭传杰用6个故事勾勒了中科院的6种文化。
 
郭传杰第一个故事的题目是《抗生素、飞蝗与原子弹、CPU》。这些都是中科院根据国家当时的紧急需要而开展起来的研究项目,又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果。郭传杰说,这体现了中科院爱国、强国的精神文化传统,即从事高精尖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能急国家之所急。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科学家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中科院的科学家有以自己的知识、才智服务于国家振兴的宏愿和传统,这也是中科院得以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郭传杰的第二个故事描述了中科院里一些“挺有意思”的现象,有的事情超前半拍,有的事情则挪后半拍。超前的是很多重大的科技成果诞生在中科院,很多重大的战略性科技建议率先由中科院提出来。而“磨蹭一点,走得后一点”的则包括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文化大革命”,中科院总比别的单位“挪后半拍”。郭传杰说:在科技领域,具有前瞻意识、超前行为,这是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应有的使命感。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科院成功地实践了这一使命。同时,在某些非科技领域表现的迟滞,也体现了中科院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智慧。
 
郭传杰的第三个故事谈的是人才。他认为,人才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要素。谁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制高点,这是中科院历来的价值理念和上上下下的共识。因此,重才、爱才、惜才并培养优秀人才,是中科院的一贯传统。
 
郭传杰的第四个故事是《为麻雀翻案》。当年,麻雀曾经被毛主席列为四害之一,人人喊打。正是因为中科院认真研究,并大胆向毛主席建言,这个错误才得以被修正。郭传杰说,这件事情反映了中科院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核心灵魂性的东西——求真务实。他认为,如果科学家不能讲真话,或者说一个环境不能让科学家讲真话,不让科学家畅所欲言,那么我们的生命力是不够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必须求真唯实,没有第二选择。郭传杰也谈到,在中科院的文化里面,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这些方面还要下大力气去做,“在论文里面,甚至在某些评奖的时候造假,这种情况虽然我们比其他单位要少,但不是没有,这个是远远背离科学家基本精神的”。
 
郭传杰的第五个故事题为《对不起,我们不设主席台》。他说,在中科院,要想创新,就必须强调一种民主的、没有等级的、大家平起平坐的气氛。他举例说,香山科学会议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实行圆桌制度,不搞排位子。他认为,等级、权威、官本位与创新是相互排斥的;宽容、宽松以及民主、平等是催生创新嫩芽、维持创新激情的必需环境。
 
郭传杰讲的第六个故事是《谁先走出院门、国门》。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初,中科院率先组织了一个10人的代表团,访问美国和英国等4个国家;而现在已经很普遍的自费留学,当年也是从中科院研究生院开始的。郭传杰说:“科学,是没有疆界的前沿;开放,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开放也是中科院的天然禀赋。”
 
(作者:肖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3-16)
 
 
责任编辑:肖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