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适逢中国科学院第九届公众科学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科学+文化”论坛在国科大礼堂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和执行委员会成员李静海院士、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刘恪、北京市海淀区文委主任陈静、中科院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占剑出席本次活动。国科大常务副校长吴岳良院士主持本次论坛。
论坛现场,李静海向明尼苏达大学颗粒技术实验室主任裴有康(David Y. H. Pui)教授颁发了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证书,并欢迎他为现场观众作题为《PM2.5污染物的综合研究方法》的报告。
吴岳良向论坛致辞。他详细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宗旨和意义,以及国科大的教育特色。他谈到,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犹如“鸟之两翼 ,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科学+文化”论坛将更好地发挥中科院“构建科研、学部、教育”三位一体的特色优势以及北京地区科教和文化的资源优势,协同推进科学与文化的传播,让公众走进科学院,让科学院融入社会,使“中科院成为国家的科学院、人民的科学院”这一理念深入社会,在整个社会的科学传播与文化教育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国科大,不仅是一所基于中科院各研究所、具有科教融合特色的大学校,更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需主动担负起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
刘恪代表海淀区政府向论坛致辞,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她谈到,中国很多高科技成果都是在中科院诞生的,中科院不仅是北京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科学+人文论坛”将推动科学更好地接近公众、贴近生活,将科学与文化更好地融合到一起,把最好的科学文化献给人民。
讲座中,裴有康从原理、检测、来源、影响和过滤减排等方面,详细介绍了PM2.5污染物的综合研究方法。他以在西安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拍摄到的两张大气清晰度差别巨大的照片为例,说明PM2.5污染物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社会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同时,以大量的数据与生动的图片分别就PM2.5的产生原理及来源、存在形态类别、仪器检测方法、对空气及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在西安检测到的PM2.5污染物一年四季的分布情况,表明空气中约40%的PM2.5源自燃煤污染物,约30%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他认为,PM2.5对儿童健康影响尤为严重,为了让下一代能在清洁的空气中快乐成长(Air cleaning, baby happy),我们必须采取行动,逐渐解决PM2.5产生的污染问题。最后,裴有康以学术界、政府、企业为要素制作了一幅生动形象的转盘示意图,揭示出学术界是理论成果的产生地,政府是政策推进和经费支持的部门,而工业则是方案的执行者。他指出,三者在解决目前的尘霾问题上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作。真正驱动轮盘,使蓝天白云常驻人间的是你我他。
在互动环节,裴有康与现场中外听众就解决PM2.5的费用与时间、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何判断PM2.5产生的来源等问题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活动由国科大国际学院、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科普与出版处、海淀区文化委协办,吸引了大中学生、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社会公众以及新闻媒体共计500余人参加。
新闻链接:
“科学+文化”论坛是基于中国科学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活动、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系列讲座以及海淀区“人类文明的翅膀”活动而成立的,旨在深入开展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播活动,推进我国的科学普及和文化传播事业。
裴有康,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曾荣获国际气溶胶学界最高奖“Fuchs Memorial Award”。在气溶胶及过滤技术领域享有盛名。他还担任LM Fingerson/TSI Inc公司机械工程主席,兼任《纳米颗粒研究(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和《颗粒与颗粒物系统性质(Particle and Particle System Characterization )》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