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师生参加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孙灿、徐冬梅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1-11-20
  • 698
11月19日,第二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人文学院胡新和教授针对论坛报告进行评论
人文学院肖显静教授针对论坛报告进行评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部分与会学生合影


    【新闻网讯 记者孙灿、徐冬梅】11月19日,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召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以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专业的数十名师生作为代表参与了论坛。

    该论坛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办,以建设北京地区科史哲专业学生的交流平台为宗旨,旨在打破科史哲学界较少交流、院校和专业之间互相隔阂的局面。参与论坛活动的专家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自北京地区科技哲学与科技史专业相关的近20个教学单位或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等。我校师生去年参与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1届论坛,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论坛于上午九时正式开始,开幕式先后由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张柏春所长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王玉平秘书长致辞。张柏春在致辞中祝贺本届论坛的顺利举办,并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承办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论坛。

    活动议程设置为大报告和小报告两种形式:上午分两场,共四篇大报告,每个报告由一名学生和一位教师点评,并安排有提问和回应的互动环节;下午分三场,每场由两篇大报告和四篇小报告组成。

    上午的第一场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博士生董俊林主持,他用诙谐的语言,幽默的主持风格为会场调节了气氛,带来了阵阵笑声。在该场报告中第二个作报告的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博士生路卫华,他进行了题为《从相对论力学能否推导出牛顿力学》的报告,报告后北京师范大学的董春雨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进行了点评。正如评论人所说,这场报告“论证细致深入,逻辑较为严密”,在肯定报告的价值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下午的报告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博士生陈印政作为评论人对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刘超所做的报告--《试述湖南部分地方志中记载的手工造纸》进行了评论。之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李国强做了题为《<新仪象法要>星图观测年代以及星图制法探究》的报告,通过对《新仪象法要》星图的分析,依据现代天文学理论,选取研究样本,进行误差分析,结合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相关结论,具有独到的见解。此外,在小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贾宝余也进行了题为《论知识生产模式II视域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报告,论述了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并阐发了思考。

    在第四场报告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肖显静教授就与会研究生关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报告给出了较为独到的评论,在研究的方法论上给出了相关的批评与建议,独到的评论使与会同学受益匪浅。接下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袁江洋研究员与人文学院的博士生高衍超作为评论人对《“科学革命”中的博物学》这一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评论,并指出了报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在最后一场报告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胡新和教授对于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的报告进行了中肯的评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论坛最后,清华大学的吴彤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宣布本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胜利闭幕。吴彤通过对“才气”与“勤奋”的分析,对大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广大研究生以扎实的研究为基础,下苦功夫,再创佳绩,再创辉煌。他相信,在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及大家的探讨中,同学们都会有所进步。

    晚上,与会师生共赴晚宴并进行了联欢活动,在交流学术的过程中,增进了了解,放松了身心,收获颇丰。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徐同学在会议结束后接受了记表采访,她表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学术会议,从同学的报告与老师的点评中感觉学到了很多,以后还会更加积极的参加此类活动。”

    在此次论坛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师生积极参与报告、评论与互动,学生报告认真,教师点评中肯,达到了学术交流的目的,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本次论坛,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师生汇聚一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师学生代表受到了与会各方的好评,增进了与主办单位以及各协办单位的交流与友谊,展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师生的风采。

 

 

责任编辑:孙灿、徐冬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