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度学位授予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举行。中科院京内外培养单位的600余名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导师代表和教育干部参加仪式。大气物理所博士何文英代表全体毕业生做了精彩的发言。会后,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采访了她。

    正如希腊神话中讲的一样,何文英博士认为老师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最该感谢的人。没有老师,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色的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医生………我们今天的成就在源自自身不懈努力的同时也包含了老师的辛勤汗水和谆谆教诲。我们终生都应该牵挂老师,感谢老师!

    从何文英博士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觉她的知识非常广博,一般人都以为博士忙于科研对于专业课以外的东西较少涉及,对于在处理学问的深与广的关系上,何文英认为,由于专业的关系,每个人对于本专业的知识可能会侧重一点,在专业方面可能会越走越窄,知识越学越深,但任何一个学科与其他学科都是有交叉性的,不是仅仅学本专业知识就够了,还必须了解其他的专业和各方面的学术环境和背景知识,增加知识的广度。

    对于大多数同学关心的出国问题,何文英的看法是,如果有机会,读完博还是应该继续深造,去提升一下自己。不过目前可能想出国的人没有前几年那么多了,因为国内现在的科研水平已经很高,但出国深造一下,开阔一下眼界当然更好。

    在生活与学习方面,何文英觉得中科院这边最大的优点就是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非常好。大家可以自由的讨论与相互学习、切磋。老师们都特别平易近人,在做学问的态度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尚未毕业的学弟学妹们珍惜这难得的环境,好好学习。从踏入这个校园开始到现在博士毕业,她与以前刚开始在这读书时的最大的区别是在科研能力方面有了很的提高,科研思维更加严谨,思路更加清晰,能更快的切入重点。在做学问的方法、思路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这是最大的收获。另外也使她坚定信心在自己学科的领域内能做得更好,有所成就。

    对于我们刚踏入科学院新生,何文英深有感触地说,有一部分同学也许会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知,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但对于一个刚刚从本科毕业的硕士生来说,茫然是必然的。因为这是一个仔细摸索的过程。通过学习、科研、工作、慢慢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操之过急。硕士阶段只是一个做科研的入门阶段,弄清什么是科研、怎么做科研。为以后能充分提高自己的厚度和深度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逐渐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发掘自己的科研潜力已使自己在博士阶段能够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也有的人一直到毕业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而是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才逐渐领悟到自己的潜能与方向,弄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这时自己的价值才会慢慢凸显出来,方向也越来越清晰。这时再回来深造,也可以。

    谈及就业,何文英说,有不少同学毕业后,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学有一部分还是选择了留在中科院继续工作或研究,即使不在科学院就业的同学也都找了不错的单位,大多是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去年,多个博士毕业生竞争北京市丰台区一个乡镇政府的职位,引起社会各界广大反响。对此,她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各有志,一个人去选择一个职位、工资都不是很高的工作,可能是出于他的爱好、现实条件和其他各方面的考虑,不能千篇一律地看。不过,何博士也坦言,对女性来说,事业和家庭永远无法平衡地处在天平两端。做科研的确是挺辛苦的。尤其作为女性牺牲得可能会比较多,对家庭不会像别的人一样照顾得很周到。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希望家人多一点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自己也会尽力寻找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点。

    何文英笑谈,有的人称女博士为“第三性”,这是很不客观的。其实大部分人都不认同这种说法。之所以有人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把女博士看得太高傲,觉得她们“高处不胜寒”。说这种话的人其实都没有近距离、全方位地接近过女博士,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产生的一种偏见。其实女博士和其他人一样有着相同的生活和娱乐空间,并不是和别人想像的那么古板。

    对学弟学妹,何文英也有着殷殷期望。年轻一点的同学可能比较着急地希望尽快出成果,马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以致流于浮躁。希望学弟学妹们尊敬师长,学习他们在生活和做学问中稳健、严谨、认真的态度,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年轻人活跃并不是不好,但在该沉淀的时候一定要沉淀下来。在做学问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该活跃的时候也一定要活跃起来。这也一定是可以兼顾的。现在的年轻一代都比较有个性,思想活跃,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精神,这是优点。但要把握好大方向,有时候不要太急功近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有些东西还是要慢慢来。任何事都要从小事一点一滴做起。

    岁月一定会流逝,年华一定会老去,而我们的心,不变。珍藏起少年的青涩模样,毕业生们满载硕果,开始了新的征程。而我们,也将踏着同样的路,背负同样的梦想,一路向前!

    (研究生记者团  楚惠萍)

【新闻网讯 记者吴楠】9月27日,在新疆生地所研究生部和研究生党支部联合组织下,67位研究生党员及研究生代表赴戈壁明珠石河子参观了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及周总理纪念碑,通过感受石河子市独特的军垦文化,给研究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充实的红色之旅中,大家以特殊的方式迎接了国庆和中秋节的来临。 首先抵达的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所属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天业展厅,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黄耀新一再强调“天业是国家改革开放的产物,得益于优势资源向大企业的集中,天业的发展动力来自科技创新”。针对大家的专业背景,他结合图片资料和演示模型着重向大家介绍了天业滴灌技术。我国是世界上十三个贫水国家之一,缺水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疆天业落实国家“把节水灌溉做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要求,开发出“性能可靠、使用方便、农民用得起”的节水器材和节水技术,形成了自有知识产权的“天业滴灌系统”,改浇地为浇作物,引发了灌溉的革命。参观中,天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模型、精密数控电火花机床和线切割机床等先进技术设备、具先进生产线的大型生产车间都让大家感受到天业人创“天下伟业”的雄厚实力。参观结束时,黄主任向大家介绍了天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欢迎研究生毕业时选择在天业公司展示才华。 红色之旅的第二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该馆于2004年10月,兵团成立50周年之际,在原军垦第一楼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是我国第一座反映新中国屯田戍边成就的主题博物馆,是新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中,“军垦序曲”、“艰苦创业、屯垦戍边”、“荒原巨变、千秋伟业”、“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亲切关怀”等几个展厅共展出1300余件珍贵文物、图片,老军垦使用过的拖拉机、落满补丁的旧军衣、近似原始的生产工具一一再现了兵团创建发展的全过程。在“军垦赞歌”半景画展厅中,栩栩如生的壁画、塑像,荡气回肠的音乐将大家带进了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深刻感受到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当最后进入开发区展厅时,看到的是石河子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油然而生一种对军垦新城的敬意。 红色之旅的最后一站,来到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周总理纪念碑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来石河子视察而修建的,是石河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入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大家参观了“周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及军垦战士心连心”、“光辉的历程,伟大的一生”、“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三个展厅的23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周总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著名讲话让大家体验到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对年轻人的信任与鼓励。 五十多年的军垦历史不但在戈壁荒滩上创造了人间奇迹,也创造了独特的军垦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军垦文化,红色之旅” 是新疆生地所研究生党支部组建以来的首次重大支部活动,给研究生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深刻感受了艰苦奋斗、屯垦戍边、创建戈壁明珠的军垦精神。

     【新闻网讯 记者刘建英】数度寒窗苦读,今朝梦实现。9月28日,29岁的法国人白笛暮从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学位证书,获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他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培养出的第一个欧洲籍博士。

    当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年一度的学位授予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举行。白笛暮是该院2006届6157名毕业生的一员。2006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共有2655人、3502人分别被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2年,白笛暮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留学,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从事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研究。此前,他曾在法国里尔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在美国爱默生大学医院、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等机构短期工作。

    提起在中国科学院的学习生活,白笛暮充满感慨。作为一个外国留学生,他在生活学习方面势必会有不少障碍,然而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业与研究,因为在他需要的时候,身边总会有热心的中国同学及慈爱的中国导师帮忙。

    中国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中国的飞速变化。谈到中法两国在学习研究方面的差异,白笛暮说:在中国科学院学习,课程多,知识量大;中科院的导师为指导学生会付出很多精力;这里研究生的学术环境很好。

    如今,白笛暮已经在中国成家立业,他在北京一家公司进行研发工作,目前有一个两岁的儿子。白笛暮对记者说:尽管中法文化有差异,但他和他的中国妻子相处非常愉快。他会讲两种语言的儿子,成了他最好的中文老师;他计划在未来学好汉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将来的事业,从事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据介绍,从1981年到今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学位19147名,硕士学位30066名。目前,中科院研究生院在校33413人,包括留学生107人。

     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 (刘建英 贾宝余)29岁的法国人白笛暮28日从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兼该院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博士学位证书,从而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培养出的第一个欧洲籍博士。

    当日上午,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北京举行一年一度的学位授予仪式,白笛暮是该院2006届6157名毕业生的一员,同他一道,中科院研究生院共有2655人、3502人分别被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2年,白笛暮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留学,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从事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研究。此前,他曾在法国里尔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在美国爱默生大学医院、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等机构短期工作。

    提起在中国科学院的学习生活,白笛暮感慨称,作为一个外国留学生,他在生活学习方面有不少障碍,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业与研究,因为在他需要的时候,身边总会有热心的中国同学及慈爱的中国导师帮忙。中国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中国的飞速变化。

    如今,白笛暮已经在中国成家立业,他在北京一家公司进行研发工作,目前有一个两岁的儿子。白笛暮对记者说:尽管中法文化有差异,但他和他的中国妻子相处非常愉快。他会讲两种语言的儿子,成了他最好的中文老师;他计划在未来学好汉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将来的事业,从事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据介绍,从1981年至今,中科院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学位19147名,硕士学位30066名。目前,该院在校研究生33413人,其中留学生107人。

    (来源:中国新闻社2006年09月28日 20:13 )

     【新闻网讯】9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年一度的学位授予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白春礼院士,中科院院士、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黄荣辉,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成都教育基地管委会主任、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彭宇行,中科院力学所原所长、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洪友士等为我院2006届6157名毕业生“拨穗”。

    研究生院副院长吕晓澎主持仪式。中科院京内外培养单位的600余名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导师代表和教育干部参加仪式。 毕业生的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了金秋收获的喜悦。

    仪式上,白春礼向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地祝贺。他说,“你们伴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成长,并亲身经历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跨越式发展,感受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强大潜力和勃勃生机。你们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炼就了过硬的科研攻关能力和组织能力,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成果。”“希望你们谨记我们的校训‘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发扬科学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追求人生新的卓越。”

    白春礼和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以及部分培养单位的领导和导师给学位获得者颁发学位证书、扶正流苏。研究生院副院长、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马石庄教授宣读了各培养单位参加仪式的博士、硕士人员名单。随后,导师代表、自然科学史所党委副书记汪前进和学位获得者代表、大气物理所博士何文英先后发言。

    2006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共有2655人、3502人分别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从1981年到今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学位19147名,硕士学位30066名。目前,中科院研究生院在校33413人。


    相关报道:

    中科院研究生院培养出首位欧洲籍博士

    何文英博士:让今天的硕果变成明天的种子

    我院首届MBA毕业 韩国留学生获学位

    毕业感言:成功后的喜悦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