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由全国科研院所培训联盟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承办的“2014年第四期科技团队管理者(课题组长)研讨班”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开班。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副局长王加启、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人才处处长李巨光、中国科学院大学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刘国甫出席开班仪式。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计算机中心、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31名课题组长将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习。

刘国甫首先代表科技管理学院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基本情况。随后,王加启对科技管理学院周密细致的安排表示感谢,并向此次前来参加研修的各位专家和研究员致敬。他指出,此次培训班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期骨干培训班,是农科院的创新工程,学员们暂放手中的工作参加培训班的交流与研讨,这种力求进步的精神值得发扬。此外,本期培训内容丰富、课程安排合理,他希望各位学员通过培训,达到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的效果,并将所学的知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最后祝此次培训圆满成功。

本期课题组长研讨班为期3天,邀请了包括原中科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中国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凌宏清、理化所副所长刘新建等5位来自中科院的优秀师资,主要从高绩效团队及激励模式、全成本预算体制以及科学精神与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深入剖析科技团队管理者需具备的素质。

6月12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授牌仪式暨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在裕汇大厦召开。此次会议共为25家开放实验室进行了授牌,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软件与网络通信、先进制造与能源材料、生物与节能环保、网络经济与管理创新等。管理学院教师、开放实验室副主任李虹副教授出席了授牌大会,并作为开放实验室代表在会上发言。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是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财政局,为充分整合北京地区高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联合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

中关村管委会宣鸿副主任为各实验室授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宣鸿首先对授牌的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表示热烈的祝贺;提出了在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创业中心这一战略目标指导下,开放实验室未来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世界的中关村,希望能够成为国际化。希望开放实验室未来建设应更注重国际化,在全球的视野下做好产学研用体系的构建;努力提升示范作用,力争将服务辐射到更多的区域;要更侧重落地在企业中的科研成果转化等。最后,授牌的实验室负责人就各实验室的科研及产业化情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此次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成功申报并获开放实验室授牌,是对国科大管理学院在网络经济及管理创新领域研究的可应用性地肯定,必将进一步促进管理学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为产业、企业的深入服务。


 

中新网南京6月26日电 (杨颜慈)“我的青春我做主”,26日下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里,记者见到了南京理科头名刘秋艳。对于放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而选择中国科学院大学,刘秋艳用了这样一句话表示。

朴素的装扮,坚定的眼神,从容的微笑。从刘秋艳的身上,并没有看到因为荣获高考南京理科第一名而流露的过度喜悦,反而是一副准备迎接未来“科学之旅”的从容淡定。

刘秋艳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居艳介绍说,刘秋艳当时基本是踩线考入南师附中的,但经过三年的努力,成为了全南京理科第一名,与她的韧劲、执着分不开。“她是一个非常有思想,很内秀的女孩,不喜欢死读书。但只要是她认定的东西,她就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去实现。”

刘秋艳:从小立志当科学家

“我从小就喜欢看科普杂志,走进科学这类的节目。小时候,大家都说要当科学家,我也这么说,不过当时或许有些‘异想天开’。到了初中,我就喜欢上了生物,决定要以科学研究为专业。高一开始,我便立志要成为一位科学家。”刘秋艳这样叙述着自己的“星路历程”。

“我喜欢生物,因此我认为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比选择学校更加重要。”对于放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而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刘秋艳这样解释道,“很多人学的专业,从事的职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因此也没有了动力。但是我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我喜欢生物,想要从事遗传科学的研究,国科大可以给我提供这样的平台。”

尽管几乎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有清华、北大梦,但是刘秋艳表示,“我的青春我做主,我喜欢跟瓶瓶罐罐打交道,喜欢平静的科研生活。”

状元经验分享:明确长远目标逐个击破近期目标

状元的学习经验,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刘秋艳也毫不吝啬地分享了她高中三年的点点滴滴。

刘秋艳表示,自己的学习经验其实很简单,“细心、勤奋、心态好”。不过,拥有这三点的学生并不少,刘秋艳的状元之路或许更离不开她明确的目标。

刘秋艳说,自己从刚进高中,就明确了远期和近期目标。“长远的说,我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从高一的时候,我就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近期的目标,就是不断选择自己的竞争对手,逐个突破。对于竞争不要躲避,要迎难而上,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名次。”

“我喜欢不断地自我超越,我会不断地给自己定目标,不断更新自己的目标。”刘秋艳说道。

调整心态有奇招 心情不好“摔”枕头

对于考试,刘秋艳认为,考前心态的调整非常重要。“我也会有目标达不成、考试紧张、心态不好的时候,但是我觉得一定要把心态调整好,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和达成考试目标。”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摔摔枕头发泄一下,或者哭一场,有时候找妈妈谈谈。不过一定要把负面的情绪排泄掉,才能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刘秋艳说。

“我也喜欢画画、看电影。在学习之余偶尔放松一下,既能很好地排解压力,也能平静焦躁的情绪。”

国科大:把小科学家当自己的孩子去培养

对于刘秋艳的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红雨表示,国科大感到责任重大且充满信心。“刘秋艳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康乐作为导师,对应的专业为是生物科学。昨天晚上,秋艳和我们康乐院士通了电话。秋艳问,‘我可以当您的弟子吗?可以去您的实验室一起做研究吗?’,康乐院士开心地说道,‘当然,非常欢迎。’”

刘红雨说,今年是国科大首次招收本科生。“我们给300名本科学生配备了400名导师供他们选择,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我们要求每个导师要把这些‘小科学家’当自己的孩子去培养。”

刘红雨表示,中国科学院大学非常看好南京“小科学家”们的潜力,已于今年6月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签订合作办学、成立“科学菁英班”的协议,预计将于9月迎来30名“小科学菁英”。“我们将加大在南京发掘‘小科学家’的力度,科学要从娃娃抓起。”(完)

6月26日下午,雁栖湖畔国科大学园一的101教室中时不时传出一阵阵掌声,第十一期李政道讲座第二讲正在这里进行。这一讲共有两场报告。

首先上台的演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郭卫老师。郭卫老师于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经CUSPEA项目赴美留学,1988年在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Peter Levy 指导下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88年9月-1990年2月在柯朗数学研究所(Courant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Glimm教授的研究组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1月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

郭老师演讲的题目是《铜氧化物超导体中的自旋液体态》,他讲道:“1986年发现的具有高转变温度的铜氧化物超导体揭开了科学史上新的一页。和常规的 BCS 超导体不同,铜氧化物超导体的母化合物是反铁磁绝缘体。杂质掺杂导致的反铁磁长程序消失和超导态的形成是高温超导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由于铜氧化合物中的载流子是近局域的氧空穴, 我们研究了在一定掺杂浓度下、相邻氧空穴以铜位自旋为媒介,通过局域的超交换作用实现自旋配对进而形成共振价键态, 即自旋液体态, 成功地解释了高温超导电子相图。”与其他理论模型不同的是,郭老师的氧空穴自旋配对理论给出的超导电子自旋波函数是对称的,而不是反对称的。高温超导的 d 波对称应当是由铜氧面晶场及自旋对的对称性的限制所导致的。近年来, 铁磁/超导结的 Andreev 隧穿谱研究显示铜氧化合物超导电流具有清晰的三重态特征,为高温超导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郭老师不苟同他人,坚持自己的想法,多年潜心钻研并终于获得喜人的成果,这种精神给了在座的同学们极大地鼓舞。

接下来的演讲者是专程从美国赶来的王栩菁博士。王栩菁博士1988年在南开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经CUSPEA项目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AMU, Texas A&M University)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9年在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F. Becker 和 P. Gascoyne 教授的联合生物物理研究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2006 在威斯康辛医学院任助理教授, 2006升为副教授。2008转至阿拉巴马大学任物理学副教授. 2013年转至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任国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 生物资讯系统生物学与核心设施主任. 王栩菁博士的研究兴趣主要是集中在动力学理论与系统生物学方面, 图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 迄今发表超过75篇专业论文, 和index 22, 并在两家杂志担任编辑.

王栩菁博士演讲的题目是《动力学系统与系统生物学》。她介绍说系统生物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交叉学科. 主要是用数学与物理的手段研究生命现象中的复杂问题, 期望达到对生命现象的定量化描述, 并找出其遵循的普遍规律. 当前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与突破,获得全面深度的测量数据已不成问题,瓶颈是数据的处理分析与规律总结. 另一方面,大量数据的积累,也趋近了临界值, 让系统生物学领域很有望在以后几十年内看到革命性的进展。然后王栩菁博士举了她工作中的各种例子,并重点讲了在1型糖尿病中的研究,以及该研究对她们组提出的“慢性病的发生, 相当于动力学系统中的相变”这一观点的支持。最后,王博士热情邀请同学们投身到这一正处于革命阶段的新兴学科中来。

两场报告就都结束了,同学们仿佛都意犹未尽。后面的报告一定会更加精彩,让我们共同期待!

6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天文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办公楼第二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天文学学科群分会主席赵刚主持,来自天文学学科群分会的9名委员及研究所代表出席了会议,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学位办副主任缪园列席了会议。

王艳芬校长代表学校向各研究所长期以来对学位工作及研究生教育的支持表达了感谢,同时向与会委员通报了近期学校的领导班子调整和分工情况、以及其他重要事项等。

会议首先抽查了参加天文学学科群2014年夏季学位申请的66名博士、55名硕士的学位材料,重点审核了曾经缓议再次申请学位人员、涉密学位论文等材料。经过与会委员投票表决,学科群分会主席当场宣读了表决结果。

与会委员还对云南天文台等单位推荐的201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候选论文进行了评审。经过前期的网上初审、现场讨论评议、无记名投票等环节,选出了2014年天文学学科群参评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的初选论文。

最后,学科群分会秘书长倪明玖向与会委员解读了国家近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动向及相关文件规范、国科大学科现状及面临问题。到会委员研讨和交流了各研究所在研究生质量保证方面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并对积极参与国家学科评估,构建具有国科大特色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提出了中肯的见解和建议。

相关会议决议及讨论记录将提交国科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