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科技与人文——国科大夏令营营员心得

  • 孙允鑫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 创建于 2014-08-07
  • 635

伟大的创新家乔布斯在每次令世人惊艳的产品发布会最后,总是要向世人展现这样一幅画面:有两条路,一条是科技,一条是人文,而他自己则站在这两条路的交叉路口。这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一代又一代成功的苹果产品说明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没有科技,人文只是空中楼阁;而没有人文,科技永远不会为社会发展带来贡献。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用这两条腿走路;说它深奥,是因为只有极少数人能道明两者之间的真谛。今天的参观,从上午的讲座到下午的面试,让我对这个道理有了自己浅显的理解,且看拙作:

一、 科学家与人文

有这样一句话,“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虽讲爱国,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科学是客观的,是抽象的,是可以脱离国家,甚至可以脱离人类而存在;而科学家却是人,再伟大的科学家也只是肉体凡胎,看得见摸得着,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是人就会“熙熙攘攘,皆逐利尔”,就会有自私的想法。然而正是这些科学家推动着科学的发展。所以人文情怀绝不仅仅是对社会学家的要求,更是对自然科学家的要求。从他们自身来讲,科学无坦途,到达山顶的路不知道要经历多少磨难。著名的华人数学家张益唐在研究并发表“塔里数论”之前,当过汽车司机,当过打工人,不比你我好多少,然而正是凭着一颗热忱的心,一颗永不言败的心,他走到了最后。人文见诸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激发他们的灵感,无论是想象也好,联想也好,都凭这一刻顽童般对自然的好奇,跌跌撞撞地叩响了科学殿堂的大门。很难想象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一个古怪的人,一个冷漠的人,会对砸在自己头上的苹果感兴趣。不!科学家应该首先是一个“孩子”,这点也在下午时我们同院士的面试会体现地淋漓尽致。从社会层面上来讲,一个没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家是十分可怕的,你很难讲清楚二战期间为德国造坦克的那群人是不是科学家。物理定律并不会因它是在为“法西斯”或“反法西斯”服务而攻击。导弹只是按照预定的轨迹发射出去,不知道哪里是活生生的生命,哪里是一片废墟。然而科学家却是知道的呀!他们有一颗驱动着的心脏,应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如果科技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灾难,我们情愿回到原始社会那个大家什么“科技”都不懂的时代。

二、 点燃人文主义之火炬——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某年教师节前夕,复旦大学校长向那些甘愿在学术前沿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予以崇高的敬意。在当今的中国,也许是评价机制有问题,也许是人心浮躁,聪明的中国人这么多年来竟没有一个诺奖级的科研成就,不得不让人哀叹。有一点成果不加思考,不做整理就急着发稿,急着出名,急着发财。他们殊不知孟德尔为了一个简单的遗传定律苦心孤诣地经营了十年。“上帝粒子”之父希格斯老头一生只发表了不到十篇论文,每一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却达到了惊人的700余次。大浪淘沙是真,多发表烂论文才可能会发表好论文也是真。然而这并不能成为自己内心浮浮躁躁的借口,“淘”的过程应该是自内而外的过程,而绝不是靠着社会,靠着其他科学家去“淘”。“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今天上午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听辅导员老师说,这“极有可能是中国第一个诞生诺奖的地方”。是呀,工程浩大,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却未必符合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审美。毕竟,“大”与“伟大”之间,还差着一个“伟”字。诺奖也并不都是工程浩大、动辄几十亿的项目。也许中国人的思想需要改改了。

三、 科学促进人文的发展

下午面试的时候,面试老师“有意无意”地问我们国科大这所学校与清华北大相比有哪些劣势。我很喜欢国科大这所学校,所以真诚地回答这个问题。不管怎样,在老百姓眼中,中国终于出现了可以与清北抗衡的第三所高校——国科大。虽然国科大只是一个纯理科学校,人们对它的期待却没有丝毫减弱。国外也有加州理工这样的纯“理工”学校,奥巴马总统也将自己的二十一世纪演讲定在“理工学院的皇冠”——麻省理工学院。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二十一世纪科技的重要性,飞速发展的科技也促使着人类人文认识深度的提升,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考诗赋不说,还把堂堂正正的科技视为“奇术”。而现在,不得感叹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在感受着科技促进人文的发展。

四、 不虚此行

上午我们听了讲座《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有多重》,接着参观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下午则进行了“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一些主要的关于“科学与人文”所想到的东西在前面已有论述。今天的参观游览除长了见识、开了眼界之外,我也认为应该对当代青少年提出新的要求:既要加强对自己科学文化素养的训练,多看科学著作,多问些为什么,多思考、勤动脑;又要加强对自己人文情怀的培养,多看世界名著,多培养自己的浪漫情怀、幽默感、毅力、自信……这些素质都是科学家所必备的,也是一个优秀的高中生所必备的。若我能大体做到上面列出的那些要求,也就不虚此行了。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呀!能够通过这样一个途径,把积压在心底的一些东西慢慢地释放出来,论述一些对于“科技和人文”的浅薄认识。感谢国科大,为我们提供这个机会!

责任编辑:孙允鑫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