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员日记】七天『第二天』科学——梦的翘首

  • 李雨宸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 创建于 2015-07-29
  • 461

  物理研究所:1928年之前,蔡元培先生曾做过这样一个梦——泱泱大国,科技腾飞,国家兴盛,百姓安乐。他醒来,梦却不愿醒来。直到1928年,他想,这个梦可以从这里开始。这一年,不仅是他,所有物理研究者的梦都迫不及待地从土壤里钻出了小脑袋。

  谁也没料到的是,这梦才顽强地生长了不到十年,抗日战争爆发了。一战,就是八年。

  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不是没有人想过放弃。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啊,抛下那在风雨中飘摇颤抖的柔弱的梦,扬长而去。梦太美,却有毒。仿佛罂粟,让人一尝,就掉入了它甜蜜的陷阱,从此欲罢不能。

  研究者们带着仪器,跋山涉水,几番被迫转移。头顶的天空不再蓝,脚下的大地不再绿。即使冒着枪林弹雨,保护设备也永是第一位要务。那时他们的心底都做着同一个梦,一个大胆而张扬,却誓死都要达成的梦。科学,可以赢得战争,可以保护百姓。在这样的梦面前,生命,也是可以奉献的。

  1950年,抗战时期所有的艰辛在几声鞭炮声中尘埃落定。物理研究所,回家了。再破落,家依旧是家。寒酸的家当并没有浇灭研究员们心中的热火,八年之耻在这一刻,反而如纯氧一般助长着梦的燃烧。

  此去经年,梦,在汗水和泪水的滋养下,终于茁壮成长,直入云天。

计算技术研究所:华罗庚先生也是有梦的,那梦不仅在他的笔尖上、稿纸里,而在一片连他自己也不甚了解的领域。那时候,新中国还只是个牙牙学语的幼孩,一切都正在萌芽期。先生明白,有些事情,必须要有人去做。

  1956年8月25日,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又一个尚懵懂的梦试探着迈出脚步。缺乏技术,于是无数个学子怀揣梦想,远赴苏联。多少次日出日落,多少年春去秋来,他们焚膏继晷,不曾废离。

  1958年8月1日,研究所迎来了她的成人礼——103机诞生了。照片上研究员们腼腆而幸福的笑脸仿佛在向世界宣布: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的梦正在它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却平稳地前行。

  风雨征程五十年,104机、119机、109乙机、109丙机、757机、K78920机、曙光1000、龙芯CPU、曙光4000……无论是华罗庚先生的梦,还是赴苏学子的梦,抑或是研究员们的梦,甚至是中国梦,它就如一个无理数,无穷无尽,永不重复,蕴含无限可能。最重要的是,它将永远延续下去,迎接未知。一个梦,迷住了一群人,激励了一群人,团结了一群人。同时,还迷醉着更多的人。

  蔡元培先生也好,华罗庚先生也罢,都是为了一个或甜蜜、或疯狂的梦而翘首。只要梦不改,他们的江山,就不改。无论要付出什么,要牺牲什么,又能得到什么,在梦面前,都不过流水罢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只有守住一个梦,才能从容落指,诠释那段科学的乐章。

责任编辑:李雨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