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这一年】路

  • 王明烨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 创建于 2012-07-02
  • 491

5月10日,星期四,我在中科院从中关村校区开往玉泉路校区的路上,在从教学楼到实验室的路上。我的课程都在中关村校区,而实验室却在玉泉路,这一年的时间里,不知道有多少次从教学区到实验室的经历。从中关村到玉泉路乘车不过半个小时,我一般都是选择休息,放松一下劳累的神经,这次也不例外。

这天,心情格外的好,因为研一阶段所有重要的考试已经都结束了,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也即将结束,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刚刚过去的一年时光中的点点滴滴。

我已经不记得何时第一次坐上从教学区到实验室的校车了,但是那次去实验室,导师和我的谈话却铭记于心:“你现在是研究生了,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有独立自主性,本科的时候是在做题和考试,但是研究生阶段和本科不同,就是要自己做一个系统。”回顾自己本科的四年,其实就是在走一条做题和考试之路,虽然没有了高中时的题海,没有了高中时的晚自习,但是每门课都要及格,成绩也要体面。研究生阶段就是真正自由的科学共同体了,可是果真如此吗?我对研究生生活还很迷茫。

又一次坐在从教学区到实验室的校车上,我心里惦记的不是实验室,而是即将铺天盖地而来的考试,学期才过半,考试就接踵而至,看来能在这条路上走的人必须高速行驶,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然而当我再次见到导师谈起考试的时候,导师和我说:“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研究生阶段更重要的是搞研究。”此时我心中的“考试中心论”已经开始动摇,本科的时候还是为研究打基础,因此学积分就是上帝,现在到了考试这个手段为研究这个目的服务的时候了,毕竟分数只是一个学术水平的度量,而不是学术水平的贡献,一个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通过考试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是通过科研为社会做贡献。

再一次坐在从教学区到实验室的校车上,第一学期的考试已经基本结束,我以放松的心情迎来了一项新任务——翻译一本书。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一条好走的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面临三座高山:晦涩难懂的英文,复杂曲折的内容和汉语表达的问题。“英语是精确的语言,十分擅长写科技论文。”,在翻译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理解英语文章的关键是先对每个单词的本意有一个深刻理解,然后这些单词就好像一个大型机器的零件,要理解的是零件组装后零件之间的关系还有每个零件的实际意义在其本意的基础上有何偏差,这种偏差是“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它的本意的。掌握了上述规律,似乎理解英文容易了一些。对于翻译的内容,都是出自本领域专家之手,我一个新手理解内容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技术与科学不同,科学只是研究自然世界中存在的真理,而搞技术的人不仅要懂科学,也要懂人文。”技术归根结底是要用科学的力量为人类服务,它是脚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只船的。明白了这一点,我对待翻译的书籍抽丝剥茧,划分开其中涉及自然科学和涉及人文科学的两部分内容,终于发现:“原来这本书不是只有专家看得懂。”最后是汉语表达的问题,“汉语是模糊的语言,擅长写散文和诗歌,不擅长写科技论文。”因此,如何用汉语表述文章意思,让只懂汉语的人也能精确的掌握文章就是我的最终任务,也就是我之前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汉语中一次多义现象很多,写汉语科技论文的时候首先要选好词,就是尽量选择那些意义比较单纯的,没有“二心”的词,然后是组成没有“二心”的句子。就这样,一篇自我感觉还算良好的翻译文章就在我的大脑里和电脑里同时造成了,到时给我的评价是“相当好”。原来研究生阶段重要的不是九十多分,而只是一句“相当好”啊。

时间转眼间已经到了春节前夕,同学们大都回家了,在从教学区到实验室的校车上的人也变稀疏了,这一天,我又在校车上。即将放假,去导师那里等他分配假期任务。导师给我分配的任务是写一篇综述文章,要囊括近年来在一个领域内的所有文章。学术研究的路终究是不好走的,每一步都存在艰辛,但是这条路又必须要走,不然个人的价值如何实现,祖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如何结出累累硕果呢?写综述文章要过的第一关就是信息检索,现代的信息社会,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如何从中大海捞针,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缕信息呢?我给出的搜索关键字范围正好是要综述的领域,分毫不差,得到了自己要的论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总结每篇论文的大意,一篇那么长的论文,要压缩为一小段话,一定是有损压缩,对信息不仅需要去掉冗余,还要去次存主,就是要抓到文章的创新点。综述文章的组织是下一个难题,虽然论文都是一个领域的,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合理安排也不是易事,这就要找到多篇论文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共同点的论文放在一类里。我的综述文章再次得到了导师的赞赏,考试成绩最多是给面试的考官一个初步印象,发表了文章才是自己受用一生的东西啊。

再一次坐在从教学区到实验室的校车上,已经是春天了,“一年之计在于春”,2012年的春天来得很早,我也要尽早为全年计划,争取新的一年有新的收获。紧张的课程学习又开始了,但是我对成绩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在意了,经过这半年多的研究生生活,我已经逐渐适应了“研究第一,考试第二”这样的指导方针,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考试中心论”到“科研中心论”的转变是一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事物的发展就是由这样的转变组成的。

2012年5月10日,星期四,我在中科院从中关村校区开往玉泉路校区的路上,在从教学楼到实验室的路上。这是我当前处在的时间和地点,我研一的一年即将过去了,过去的不再来,“时间是不能遮挽的”,留下的只是回忆,前面的路才是我真正要追寻的路,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完成了本科生想研究生的转变,完成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完成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走过了人生漫漫长路中的重要一环。我仍然在路上,在那条熟悉却又陌生的路上,它是我这一年来经常走的路,但是它每一天都在改变,正如我的人生之路每天都有不同,我们祖国的路每天都有不同一样。

每个人都在路上,也许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的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会汇聚在一起,这是缘分,我和导师,我和同学们的路汇聚在一起就是缘分,上天给我们一次团结一致的走人生之路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但是我们总有分手的时候,而现在我和一起上课的同学们即将分手,心里默默的说一句:祝你们在未来的人生之旅中,一路顺风。

校车已经缓缓开进了玉泉路校区,我明白自己已经到站了,研一的生活即将结束,新的科研生活正在向我招手,我的路还将继续,已经走过的路是无法重新走过的,只有未走过的路充满了未知,等着我去走,去创造。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人类的科研之路走到今天,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如果不需要探索,也就无所谓科研了,所以立志走学术之路就要不畏艰辛,探索未知,当一个人发现的科学或者提出的技术很有价值的时候,自然就有很多人跟着走,科研之路也就形成了。我又想起一句歌词“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唐僧西行的功绩传遍千秋万代,但是他的路都是他用脚一步一步的走出来的,搞科研同样要如此,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用自己的双脚取走脚下的路,积少成多,方有成就。

当我再一次坐在从教学区到实验室的校车上时,校车没有改变,行走路线没有改变,司机仿佛也早已习惯这程式化的开车工作,但是我知道,坐在车上的人正在悄然改变,这个学校正在悄然改变,这个国家正在悄然改变。
 
 
责任编辑:王明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