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这一年】二十二岁的天空

  • 杨晓珂 (化学学院)
  • 创建于 2012-07-02
  • 868

求学十八年,若被问起最充实的时光,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在中科院玉泉路校区的那一年”。二十二岁的天空少有阴霾,在这方沃土中我吸收着阳光雨露,快乐地成长着。

 

2011年8月27日,我拎着重重的行李迈进了这个小小的校园,全国各地的同学聚集到这里,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2011级科苑学子”。秋天的校园里,湛蓝的天空中时常飘着些云朵,即便是大风天气也掩盖不住它的美丽。背着双肩包穿梭在校园中,听,那是躲在高枝的喜鹊喳喳的叫声;看,泛黄的法国梧桐叶随风飘落,洒得满地金黄;闻,空气中还残留着些许紫薇花的味道。

 

第一次到大城市生活,想必大多来自农村的孩子都和我有相似的感觉:跟不上它的快节奏,更受不了它的高物价。乡村里遍地可见的野菜在这里身价倍增,常常怀念妈妈在自家院子里开辟的小菜园,但北京各种便利的服务是我之前怎么都无法想象的,包容的气息也让我印象深刻,玉泉路校园宁静的氛围更让人心旷神怡。

 

学习累时,总喜欢站在教学楼的阳台上眺望:草坪上玩耍的小孩,脚步匆匆赶着上课的同学,相互搀扶着散步的爷爷奶奶,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卷。在这个校园里。时常混淆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大多刚从国外归来,有着年轻的面孔,也喜欢背双肩包,和我们一样在餐厅吃饭,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谈学习,谈旅游,谈他们求学时的生活,一点也不觉得疏远。

 

最敬佩的是年纪较大的老师,他们虽已白发苍苍,但精神依然矍铄,搞了多半辈子学问,现在也闲不下来,听他们的课,经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们节俭风趣,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很庆幸跟着刘铨良老师学习了两门课程,刘铨良老师年过七旬,人很和善,不管在哪碰见他,总能和你聊上一大会儿,“餐厅的饭好吃吗”,“选修的课程多不多”,一连串的对话下来,会让你觉得他就是邻家的老爷爷。

 

刚开学时刘铨良老师的脚骨不幸被砸碎,课程开始时伤还未痊愈,但他坚持来教室上课,看着他小心翼翼挪动脚步,在阶梯教室的四块黑板上不停地板书,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我们无以回报,唯有认真听课。课间,他经常谈起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年代以及在美国留学的生活,鼓励我们多出去看看,汉语夹杂着英文的语言逗得我们哄堂大笑,第一排同学的笔滑落在地,他也会亲自帮他捡起。尽管岁月的痕迹镌刻在了他的额头上,却并未影响刘铨良老师敏捷的思路,丝毫未掩盖他充满活力的年轻的心。

 

冬日的校园稍显冷清,除了天气变冷,更重要的是我们步入了考试阶段,一门接一门的考试轮番袭来,去自习室稍微晚会儿,可能就找不到座位。科苑的同学大都不甘平庸,梦想的力量赋予他们极大的能量,也造就了他们踏实勤奋的性格,身边的一些同学谈起问题滔滔不绝,很有想法,还有一些同学求知似渴,总是高效地自学专业书籍,理论水平达到了不一般的境界,被我们亲切地称为“学术帝”,但他们的生活并不沉闷,文艺演出、运动场上依然能看见他们的身影,诸多的爱好组成了他们五彩的生活。

 

闲暇时,我会和同学一块儿来到礼堂,走进礼堂,大厅两侧悬挂着15位在科学院工作过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照片,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他们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吸引我们的是在礼堂举办的各种讲座和演出:“人文论坛”、名家讲座、博士合唱团音乐会、元旦晚会、话剧……这里是与大师思想碰撞的地方,也是同学们展示才艺的地方,他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我的一生。

 

春天的校园充满生机,新鲜的榆钱,清香的槐花,酸甜的桑葚,充斥着呼吸,刺激着味蕾,勾起了我不少儿时的记忆。经常带着相机在校园里闲逛,刚探出脑袋的小草,不知名的小花,嫩绿的新叶,都可能让我驻足停留。最喜欢的地方是人文楼四周,我为它取名“百花园”,这里的植物早早感受到春天的脚步,玉兰、连翘、杏花、垂丝海棠、丁香、牡丹竞相开放,挺拔而古老的槐树见证着校园的变迁,一有空我就坐在百花园的石凳上,随意翻看着书本,没有任何压力,享受着这份独有的宁静。
 
如今夏天已经来临,预示这我们一年的学习即将完成,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品尝百花园里的海棠和山楂。昔日的同学也要回到各自的研究所,身为过客的我们马上要结束这趟旅行,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忧伤,礼堂前的草坪上,经常能看到结伴拍照的人,他们想努力留住这份青春的记忆。不管怎样,我们在这里播撒了汗水和欢笑,收获了充实与感动,小小的校园留下了我们共同的足迹,所以无怨无悔。
 
【本文获“研一这一年”主题征文优秀】
 
责任编辑:杨晓珂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