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战后美国工业研发与技术物理学的发展和转向

  • 李林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0-28
  • 939

       目:战后美国工业研发与技术物理学的发展和转向

     报告人:美国物理学会Orville R. Butler博士

       地  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9会议室

       间:2010112日(星期二)上午930-1130

 

摘要:战后30年,美国企业建立了许多集中性研发中心,雇用了他们所能找到的最优秀的科学家队伍,以最少的限制鼓励他们去做研究。这些中心实验室由企业对自己的业务部门的抽税来提供资金支持。此后,那些由诸如贝尔实验室、IBM实验室、美国无线电公司实验室(RCA labs, 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等集中性企业研发中心做出的许多重要发现纷纷被企业的运营部门所采用。美国最后建立起来的重要的企业中心实验室是建于1970年的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有些人可能会说1980年代后期由微软的“技术教父”纳森·米尔沃德建立的微软研发中心是个例外)。到了1980年代,这些企业中心研发实验室开始把重心从基础研究转向技术开发,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实验室纷纷改名为“技术中心”。这些技术中心不再进行能够创造“新知识”的研究,而把精力集中于寻求获得其他地方的研究成果,并在企业内部开发利用。当然,大学和政府的实验室仍然在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但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the Bayh-Dole act)在高校里掀起了知识产权商品化浪潮。最后市场成为了将新知识或新方法商品化的来源,在市场环境下,新发现可能出自研究,但企业会最终获得它们,并将其转化为与企业核心业务相关的产品。新知识可能在任何地方被发现,但是将新知识转变成市场化的商品则只能通过开办企业来实现。研究在这些新创公司中所起的作用多种多样,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司的资金模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的初步研究把物理学家出身的企业家创业投资模式分为4种,其中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研发类型。我们对这些转变的讨论是基于对物理学家的约120次采访——这些物理学家分别来自15所排名在前25位的物理学家雇主企业,以及来源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对物理学家出身的企业家的采访(目前已采访了50多位)的暂时性结果。

 

 

责任编辑:李林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