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杂志】黄平:合作共赢是中美最好的相处之道

  • 郑林娜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6-18
  • 913

自从2012年11月中美两国的领导换届之后,世界各国都很关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关系将走向何方?2013年4月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9场报告会,作题为《中美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报告。

“我想听一听研究美国问题的老师是怎么解读中美两国关系的。”一名来自半导体研究所的学生对记者说。中午他早早地就来到礼堂“占据”了较为靠前的位置。记者看到,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由此可见,国科大的研究生并不是一心只读书而不闻“窗外事”,众多学子对于中美关系问题保持着相当高的热情。

新型大国关系 “新”在何处

说起中美两国的关系,黄平一开始就提出“中美两国的关系注定是大国关系”。1949年以后中美两国关系曾一度进入冰期,直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的领导人才终于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中美两国关系的破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于新时期的大国关系如何体现它的时代新颖性?新型大国关系究竟“新”在何处?针对这些问题,黄平解释道,过去的大国关系可以算是“丛林法则”,而新型大国关系则体现了互惠、共赢、合作的理念,“用和平的方式谋发展,用开放的方式求利益”。

那么,现在我国不实行“丛林法则”,是不是有些理想主义?“从中国立场出发考虑的一些战略衡量和现实主义的分析,我觉得是很实事求是的。”黄平继续解释,“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尽管现在地区热点问题和挑战也很多,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我们仍有战略机遇期。这就是我们不走‘丛林法则’的内在依据。”

新型大国关系如何构建

黄平进一步指出,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也是出于我们本身的利益需求。这是基于历史的选择,是现实主义的选择,是文化价值的选择。因此,中美两国必须走互利合作的道路。把两国的关系看清楚,首先要寻求利益交汇点,其次是尽量扩大这个利益交汇区域。建立新型大国外交不能流于形式,或只停留在外交辞令上。

“这样一个新型的大国关系能不能建?怎么建?确实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中美两国能否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对世界的和平、对地区的稳定、对能否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是个关键。”黄平补充道,“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大家共同建设,不只是与美国,我们也要与其它国家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黄平自信地说:“不管中国面临多少挑战,按当今发展的势头,‘中国梦’一定能实现,而且这个梦还能和其它国家的人民一起来分享。”

新型大国关系能否成功建立

在报告会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热烈响应,纷纷举手提问。来自化学学院的一名同学提出的问题引人思考:基本价值观的差异对中美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黄平从哲学层面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他认为在中美价值差异方面,双方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更多的是一种互补。

来自过程工程所的一名女生提出的问题也很有代表性:在美国军事和政治力量的重重包围之下,中国该如何实现突围?黄平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他指出,世界越来越多极化,不是美国一国说了算。如果美国既有冷战思维,也强调国家利益,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较大的竞争对手。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这些不足以干扰、遏制、放缓中国的发展。面对遏制,中国不需要硬碰硬,黄平生动地解释道,“不能说他拿出一把刀我们就开枪”。

报告会主持人、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胡新和在总结报告的内容时谈到自己的看法:“能不能说服美国和日本包括欧洲跟我们建立这样的关系,要看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理念宣传出去,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都接受,让世界各国都有这样的理解,这需要我们的研究者,也需要我们外交官员们来做工作。”许多听众点头表示赞同这种看法。

“中美两国关系处在转型期,在两国交往中,美国人眼中的‘中美关系’与中国人眼中的‘中美关系’是否相同,利益点是否一致,对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如果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能得到美方的积极回应,我对两国关系的走向还是持乐观态度的。”生命学院的一名学生这样表达了他的观点。

在这个新的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是“零和博弈”,合作共赢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更是目前我们希望看到的国家间最好的共处之道。
责任编辑:郑林娜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