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杂志】回首 看看我们来时的路

  • 魏娜 张净瑞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11-29
  • 849

一个人的回忆,一群人的研一。

时间牵着我们走过了春夏秋冬的轮回,九月的相聚七月的离别,同样是夏天,却是不一样的心境。

学生干部篇

李瑞囡,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数学科学院2012级学生会主席。

李培,中科院新疆理化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材料学院2012级学生会主席。

约访时,李瑞囡匆匆从自习室赶来,对于这一年的工作状态,她说:“工作压力有时候也挺大的,事情很繁琐,为了保证自己的学习进度,就必须要充分利用时间,对自己要求必须要严格,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有过学生会工作经验的李瑞囡在这一年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压力。她说,现在的工作很少有指派性的,自由度高了,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学业忙碌,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却下降了,因此,做好宣传工作是重中之重。对此,她的应对是: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总结这一年的经验时,李培说,工作中她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谈到体育比赛时,她深有感触地说:“在体育比赛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比赛的最终结果不是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互利共赢。”

对于一年来积累的个人品质,李瑞囡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以身作则才能成为最好的榜样,作为组织者我们只有调动了自己的积极性才能感染、号召其他人的参与。”

聊到对国科大的印象,李瑞囡满怀深情地说:“国科大的学习氛围很浓厚,有机会与很多院士面对面交流,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与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李培则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与祝福:“我非常感谢这一年来所有朋友给予我的帮助、配合、信任以及理解,有大家的陪伴,这一年过得很精彩,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抓住研一这一年,好好锻炼自己,多结交朋友,一定要参加社团活动,否则以后会遗憾哦。”

学霸篇

常宏渊,上海高等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王红梅,成都生物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

常宏渊给人的印象是极具天资且十分努力,他是这样总结自己一年来的生活:“我还是很满意的,很注重自己各方面的培养,除了学习专业课我还会阅读一些哲学、历史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个学习有成效的人,常宏渊总结了很多心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学校如何去学习。我们的老师都很‘厉害’,所以要真正学到知识就要主动和老师去交流,单纯听课很难学到很多东西。我很感激那些课后和老师交流的同学。另外咱们是硕士,‘硕’即‘大’,我们的专业知识只是提高境界、提高能力的手段。所以在硕士阶段还要把自己的眼界开阔起来,多参与社会活动,不要只闭门读书。”

同样来自京外所的王红梅却在学校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但她有自己积极的应对方法:“我的优势在于我周围基本上都是比我优秀的人,所以我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通过这一年,总体提升很多,就专业方面而言,从‘小学阶段’升到了‘初中生’,但学得杂,还需要总结、琢磨,这是我这学期才意识到的。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老师随便问一个问题我都可以回答出来。”

虽然学习时间占了很大比例,但他们的生活并不枯燥。常宏渊说:“我也参加过许多活动,学校的话剧社我也有演出。这一年的生活还是很丰富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的想法和见识让我有了很大提升。”活泼好动的王红梅更是表示:“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国科大有的球我都玩过,此外,我还喜欢看书、看漫画、玩双杠,在双杠上以45°仰望天空是很舒服的感觉。”

对于未来,常宏渊坚持顺势而为,但不随波逐流,他希望能为国家、为社会做些贡献。王红梅也有自己的打算,她说:“未来我希望走学术道路,但不局限于现在专业。我觉得中科院的实力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很耀眼,将来我读博,除了中科院我不想去其它地方。”

对于离校,王红梅深感不舍,她说:“我,不想走,我还要回来!”而常宏渊衷心寄语未来的师弟师妹:要有远见、通人情、能办事。

团体篇

毛娜,学生会中关村学术科技部部长,自动化研究所,2011级硕士研究生。

李从儒,学生会玉泉路学术科技部部长,基因组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

黄跃,两任青协会长,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魏亚强,青协组织部负责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

郑立军,青协秘书处负责人,邯郸净化设备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

李从儒首先介绍了学生会的组织活动,主要包括院士大讲堂、优秀博士论坛、人文讲座,同时也参与举办一些演讲活动。

毛娜已经在学生会工作了两年,她说:“我们的活动很有意义,比如院士大讲堂就使得我们能够与院士近距离地接触,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对科研有很坚定的信念,治学严谨、工作踏实,不浮躁、不功利。与院士们预约时间的时候,他们完全没有傲气,很平易近人,没有要求,也不求回报,就只是单纯地想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他们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是我们在科研道路上最应该培养的。”

对公益的热情是加入青协的首要条件。郑立军说:“我以前也做过其它的组织工作,选择青协是觉得当志愿者更实在,这里没有指派性工作。很多人都是单纯地热爱公益,不为名,不为利。”魏亚强认为,青协是一个以公益为主的校园团体,承载着每一个青协人的公益梦。他说:“我还记得刚开学时,青协很多人摆着桌子、拉着条幅招新,我以为都是研二的,一问才知道是研一的。我以前在大学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但是没有志愿者氛围,像他们这样卖力的很少见,这让我很震撼。”

回首这一年,毛娜分享了对学生会组织活动的独到见解,她说:“其实这一年之中,一直有人离开这个组织,但是坚信留到最后的人一定是最为优秀的。研二之后,每天的生活中就只有自己的实验室成员,如果没有了社团活动,自己的圈子就会非常狭隘。虽然社团活动会占用部分时间,但也丰富了自己科研之外的生活,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很值得的。”

相比之下,青协负责人则有着更多的无奈和遗憾。今年已经研二的黄跃不仅要应对青协的人员流动,即将迈入研三的他也要有新的打算。“大家能相见就是缘分,这本身已经很难得。我研三将会很忙,所以打算卸任。现在面临的是交接问题,协会人多、活动多,有人进有人出,需要负责人亲密无间的合作,在这里我必须要协调好人际关系。我想,我对未来还需要思考更多。”郑立军则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他说:“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希望以后能在协会外有更多的交流,把我们的青春梦想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魏娜 张净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