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杂志】我的科研之路

  • 沈晓明 (国科大2006级校友)
  • 创建于 2013-11-30
  • 1398

2006年,我有幸考上了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5年硕博连读。美好而充实的学生时光如白马过隙,一闪而过,2011年在国科大庄严的学术礼堂,白春礼校长为我们毕业生进行学位授予、扶正流苏的一幕仿佛如昨……

现在的我就职于北京一家地质研究所从事着自己喜爱的科研工作。回望自己7年走过的科研之路,有崎岖也有顺畅,充满辛酸和喜悦,科研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现在想想有些可惜。作为校友和过来人,我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大家,期望师弟师妹们能有所收获,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人生。

明确研究方向

当你成为一名正式的研究生后,第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毕业后自己到底想去做什么?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通俗的说就是你毕业后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一般读研后有三种人生选择:科研工作、科研管理、与科研完全不相干。这个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研究生期间学习的重点。如果打算做科研,博士学位最好直接拿到,因为硕士毕业最终还是要读博,这样会比较节省时间。如果你坚定地选择以后从事科研工作,那么就准备和我一起体验我的科研之旅吧。

在选课前,多和导师进行沟通,了解导师为自己制定的初步研究计划,明确以后研究中可能用到的理论和技术,以此作为选课依据就不会盲目,做到有的放矢。

完成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回到研究所,对于你即将开展的研究可能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导师可能已经将你的研究计划制定好,你按部就班地执行即可;二是导师提供给你几个可能的研究计划,参考你自己的研究兴趣决定;三是导师可能由于工作太忙而没有为你做具体的研究计划。无论哪种情况,关键的一点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最好能在兴趣和导师的研究内容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科研水平再高超、工作再忙的导师,也会尊重学生,也愿意听一听学生的心声。作为学生,不必畏惧老师,也不能因为觉得导师忙而不好意思去主动沟通,这样下去只会影响研究进度。总之,回所后,越早明确研究项目越好,这样你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对于选择读博的人来说,硕博研究方向最好一致,至少要差不多,不要偏离太远,否则,一来无法将研究深入下去,二来对找工作也不利。

阅读国内外文献

在明确了研究计划后,就要开始大量阅读文献了。文献的阅读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你的科研水平。阅读文献可以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第一,广泛阅读,即与自己研究内容沾边的文献都可阅读,开阔视野;第二,聚焦阅读,即只阅读与自己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第三,深入阅读,即重点阅读与自己研究内容相关性较强、在自己的研究中可能用到的理论、技术方面的文献。一开始可以先只关注中文文献,看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扩展到英文SCI,只有大量阅读英文SCI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研究的国际前沿。许多研究生一提到英文SCI就头大,是因为其中包含大量专业词汇影响阅读,其实只要你准备一个生词本,精选3篇英文SCI坚持读完,把其中每个生词都记下来,弄清楚,你会惊讶地发现以后阅读英文SCI势如破竹。

实验要严谨细致

实验对科研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一切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数据之上的。因此,实验工作要一丝不苟,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有的同学做实验很着急,匆匆看了几篇文献,就着急开始做实验,又没思路,又没计划,走一步算一步。最后实验做得乱七八糟,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仍然要不断关注该方向的进展,调整好实验进展,以获得最快最好的实验数据。

多写,写好文章

在写文章前,一定要多看国内外文献,多和同行交流沟通,才能拓宽思路。就好比你做生意,需要提前做市场调研一样,只有充分了解行情,你才可以避免重复和无意义的工作,做出有创新意义的结果。若没有充分了解该方向的进展,最后好不容易出了点成果,一看别人已经发了该方面的文章,只能重新换方向,时间殆尽,手忙脚乱,甚至会导致无法毕业。在大量阅读文献的阶段,可以试着写一些综述性的文章。综述不同于读书报告,具有较强的总结性,是针对某一个科学问题对大量文献中的数据、资料和观点进行的归纳整理和分析凝练。通过写综述可以很好地把握科学问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获得实验数据后,就可以着手根据数据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了。衡量一篇文章的优劣,首先要看文章的立意,其次才是对数据的分析、解释,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作者会写出水平完全不同的文章,而这种写好文章的能力又可以归结到掌握的文献量和对科学问题、甚至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气呵成的,初稿完成后要请导师和课题组成员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英文文章还要请英语水平高的老师进行语言润色。好的文章经过几遍甚至十几遍的打磨是很正常的。好的文章犹如一个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又耐人寻味。

积极面对投稿

文章的投稿也有很多技巧,可按照如下几个步骤尝试投稿,提高命中率。首先,选择期刊。根据自己文章的主题筛选合适的期刊,再从这些期刊中选择合适档次的期刊;其次,修改格式。按照投稿要求修改稿件文字、图、表、文献等格式,否则初审就有可能被编辑部打回;第三,修改稿件。只要文章送审后被要求修改,你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这意味着你的稿件很可能被录用,你要做的是按照审稿专家和编辑部意见逐条认真修改稿件,对每条意见给出令人信服的详细回复。想要说明的是,文章被拒稿也是很正常的,研究水平再高的人也有被拒稿的经历,因此,被拒稿不是水平问题,只能说是稿件不适合。你需要做的不是懊悔、叹息,而应充分吸取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文章进行认真修改,使文章水平提高一个台阶,然后改投其它适合的期刊。

工作和生活要分开

我曾经接待过的一位英国学者看到很多中国人加班,他感慨地说:“We are working for leaving, you are leaving for working,”意思是,我们工作是为了下班,你们下班了还是工作。这道出了中西方人工作方式的差异。西方人上班时间会很认真地工作,下班或休假时基本不工作,做饭、陪家人、旅游、享受生活;然而在中国,尤其是搞科研的人加班是常态。这是一个工作习惯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在工作时间,认真高效地工作,不把工作带回家,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加班。我们不应只会工作,也应该会生活。

培养兴趣爱好

没有兴趣爱好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搞科研要能耐得住寂寞,但是这不等于你可以没有兴趣爱好。正是因为科研工作的单调枯燥,才需要一些兴趣爱好去释放自己,让心在紧张与放松之间转换,否则,一味地追求科研只会把自己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不利于身心健康。

研究生期间是搞科研的黄金时期,因为这期间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其它事情干扰,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今后是否合适做科研。因此,研究生应该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用涂光炽院士为自己和青年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八句话与大家共勉:“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表达要言简意赅。”

责任编辑:沈晓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