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纪念恩师胡新和教授
2013年5月于我而言是个灰色的月份,13日和14日两天,我的导师胡新和教授和我的祖母接连去世。祸不单行,接踵而至的噩耗让我茫然失措。相较于祖母因癌症缠绵病榻一年之久,胡老师的突然辞世更加让我措手不及,一时之间处于悲恸之中难以自拔。恩师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就像一幕幕电影在我的脑海循环往复,挥之不去。
他是潜心学术的爱书人
胡老师被学界公认为中国科学哲学的第二代领军人物,他生前曾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工程研究》副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诸多职务,但在我看来,胡老师就是一位爱书、爱学术的修行者。
知晓胡老师始自在山东大学读硕士时,那时候上专业课,用到胡老师和金吾伦先生翻译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授课之间,王善博教授时常提起胡老师,赞誉之意每每溢于言表。彼时,我便起了了解胡老师的心思,想知道是位什么样的学者可以让业界同事提起的时候尽是赞誉之词。这件事情对我后来报考胡老师的博士生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胡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爱书,他的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房中码满了各种书籍,有学术期刊、哲学工具书、各类科哲著作,还有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经他评阅的学位论文,每本论文中都可以看到他认真评阅的字迹。他曾跟我谈起,要做好学术,甚至一篇小小的论文,都要广泛阅读书籍,不读书就没有办法知道前人的思想,无法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更无法产生思想的碰撞。做学术不是闭门造车,科技哲学的问题不是凭空想象就可以提出并解答的。他本人就是广读书的践行者。师母忆起胡老师生前读书的事情时提到,他们在南方生活时,胡老师常常伏案读书至深夜,夏季蚊虫很多,他便给木桶倒上水,把腿放到水中,既清凉又免去了蚊虫叮咬的烦恼。想到自己如今在如此良好的条件下都不爱读书,更遑论读书至深夜,不由惭愧不已。
胡老师是真正热爱学术的人。谈及学术时,他整个人就会立刻变得不一样,语气振奋,眼中依稀闪耀着火花。他对每一个问题都是认真严谨的,科学哲学就目前国内的情况而言,是冷而偏的,然而胡老师却对这份事业无比钟爱。在我进行博士论文选题那段时间,每天都无比纠结,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又可以驾驭,能够成文又颇具价值的题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跟胡老师诉苦说:“选题好难啊!”胡老师很认真地告诫我,“做学术就是这样,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那么简单,要从浩瀚庞杂的数据中找到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甘坐冷板凳,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煎熬,还要跟得上学术界的研究进展,提出自己的思想,这是一个抽丝剥茧、破茧成蝶的过程,虽苦却值得。”这番话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每每论文进展陷入瓶颈,内心焦虑之时,眼前总是会出现恩师彼时认真的神情,心情便会平静下来。
付出总会有回报,胡老师对学术的执着付出和不渝坚守让他获得了学界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让他成为科哲界的领军人物。认识胡老师是件幸运的事,他呈现给我一个真正爱书、爱科哲、爱学术的人丰满而多彩的精神生活。
他是治学严谨的领路人
第一次见到胡老师,是考博前的暑假。我打电话给他,询问是否可以见一面。胡老师在电话中询问了一番我的大致情况,问我在北京还是外地,得知我当时正在北京,便欣然同意我到他的办公室面谈,并在电话中耐心地告诉我该如何坐地铁到人文学院。虽然我已从网上查询到路线和乘车方式,还是深深地为胡老师的细心和周到所感动,对于从未见过面的学生尚且如此,胡老师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那次见面并未持续很长时间,胡老师了解了我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点,我那时还未确定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有意先考取再选题,胡老师便建议我也了解一下学院其他导师的研究领域,再慎重决定。回到山东之后,我对自己的基础和兴趣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最终决定以认知科学哲学作为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从那时起,胡老师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精神和温和谦逊的态度便刻入我的记忆之中,让我每每想起都感动不已。
胡老师治学严谨,师德高尚,得到了所有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博士生前沿课上,胡老师对他所研究的“关系实在论”的讲解,思维清晰,逻辑明了,堪称我们做博士论文的典范。他的授课从不拘泥于知识点的传授,而是高屋建瓴,站在如何做好专题研究的高度,从选题到论证,从内在逻辑到具体论据,引导我们把握做好学术研究的要义,使我们获益匪浅。胡老师从来不会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浅薄”而加以轻视,相反,他总是鼓励我们主动提问,积极发言。我是个不习惯提问的人,组会的时候总是最后发言,胡老师并不介意,耐心等待每个参加组会的学生都进行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细致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4月23日,对于我来说是一生难忘的日子。由我做组会报告,我报告了博士论文中关于“表征”理论的一部分研究工作,胡老师先是从大的框架上分析了我的报告,建议我在具体做论文时从西方哲学的传统和认知科学具体的发展脉络梳理关于表征的理论,讲清理论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论证。随后,他对我的报告一页一页加以分析,指出我在研究当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现在想来,这是胡老师最后一次对我如此细致的指导,我终生难忘。
恩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是真诚的,不但会认真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而且主动关心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他对名与利从来都不看重,真正能够放在心上的只是学生的成长和学术的进展,每个学生的进步都会令他内心喜悦。成为胡老师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他不但教给我如何做学术,还让我领悟到淡泊宁静的人生真谛。
他是为人谦和的同行者
胡老师不仅是谦逊严谨、恪尽职守的师者,还是胸襟宽阔、平易近人的长者,他不仅是我们学术上的良师,也是我们生活中的益友。提起胡老师,认识他的人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那令人如沐春风的微笑,仿若看到他内心的宁静和谦和。如今,那标志般的笑容,连同他总是骑着一辆老旧自行车的潇洒身影,一并成为了我永不褪色的记忆。
说起来我和导师私下的交谈并不多,但每次谈话,他的真诚、谦和都让我深受感动。结婚登记前我找他签字借户口,他了解到我先生不在北京,便有些担心地问我:“那你毕业以后怎么办呢?”我告诉他我打算暂时不回家乡,可能要两地分居。胡老师便劝我还是要认真考虑一下,毕竟婚后两地生活并非长久之计,他以长者的角度提醒我以后要注意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那份真诚和关心让我内心温暖。今年3月份,得知我已经在寒假结婚的事情后,他主动提议大家为我祝贺,并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表达对我的祝福。因为我的爱人不在北京,本来想在师兄们毕业之际,让他来京,请恩师和同门师兄师姐们喝喜酒,表达谢意,不想竟成了永远的遗憾,令我心中难过不已。那么,就让我们谨以此文代替一杯薄酒,敬上我和爱人对导师的感恩之情。
胡老师是个平和而内敛的人,却又是个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快乐和青春的人。在他身上,意气风发、平和笃实并不矛盾地融合在一起,呈现给我们一颗强大的心灵,令与之接触的人无不受其触动而有所收获。
虽然胡老师走了,但闭上眼睛,仿佛总能看到恩师行走于书墨馨香的校园,站立在传道授业的三尺讲台,用他独特的带着南方韵味的口音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并总是带着那永恒的淡定笑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胡老师的言谈举止、学风师德默默影响着众多学子,他睿智的思想,儒雅的气质,乐观的心态,无不成为学生们记忆中浓墨重彩的图画。他那从容的学者风范,严谨的师者情怀,谦和的长者姿态,像青青的野草,生长于春风吹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