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杂志】把青春奉献给边疆

  • 傅茜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6-18
  • 799

青春的路上,有人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有人盘行于崎岖的山林。漫漫长路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便也无悔,对得住青春二字。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一代又一代的科苑学子,他们把青春奉献给边疆,助推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青春的勇气 不惧西部的艰辛

潘莹萍是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专业的一名普通学生,初见她,她正捧着一本《trends in plant science》从自习室里出来。她笑着解释道:“这是一本我们专业领域的杂志,趁着年轻,多学习总归是好的。”

“新疆生地所,是我自愿选择的,因为年轻,总要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潘莹萍说,“西部的条件确实比较艰苦,但是也有很多的发展机遇,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这个来自于江苏扬州的女孩,脸上露着坚定的神情,仿佛一切都不能动摇她的那份决心。

“每次出野外,环境都是比较艰苦的。但是,看到科研成果之后,那种喜悦是无法言表的。”潘莹萍回忆道,“我们每次要到沙漠里采土,中午或者半夜都要起来测数据、取材料。” 潘莹萍简单的一句话,似乎没有详细地说出他们艰辛的科研过程。

据记者了解,每次户外采集数据,他们都要到戈壁或者沙漠进行作业,烈日当头时正是他们的作业高峰期,炎热无比的天气,野外作业的辛苦,常常使他们汗流浃背。馒头和榨菜是他们野外作业时的主要食物。

在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每个人都是抱着梦想而来,为了信念而拼搏。纵使洒下汗水,这些年轻的学子亦是孜孜不倦地求学、做科研,不畏惧沙漠的酷暑,亦不畏惧雪山的严寒,靠着青春的勇气,执着地走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守西部的这一片土地。

青春的智慧 推动着西部的发展

像潘莹萍这样的学生,在新疆生地所还有很多。研究植物特性的周雅说:“我喜欢研究植物,西部的研究很有代表性,这对研究整个植物体系也必不可少,有了乐趣,就不会太多地在意外界环境了。”

冬天要去雪山上采雪的李小兰强调说:“有了目标和方向,在科研的这条路上我们走得很快乐,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觉得人生的价值更有意义了。”

李小兰接着说,在雪山上采雪,车里不能开空调,会损坏雪的样本,在高海拔的冰寒天气下,即使很健康的人也走不出几步,采雪的过程很艰难。但是我们都做到了,不是吗?我很为我们的工作自豪。这让我们的研究更加具有价值。

潘莹萍强调:“西部地理条件特殊,使西部具有某些学科的先天优势。目前,地理学,在东中部,科研人员过多,科研的项目和成果已经进步很慢了。而西部由于经济落后和独特的地理条件,研究成果更有针对性,换句话说,是一个很容易出成果的地方。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部地区能够吸引这样一批青年,在这里挥洒汗水,勤奋耕耘。他们用智慧和努力促进了西部的发展。

青春的无悔 前赴后继的奉献

“选择了,就不会后悔。走的路有价值了,在哪里都会成功。”李小兰坚定地说道,“我和潘莹萍虽然不是研究同一领域,但是,我相信,所有在新疆生地所的学子都一样,我们有着同样的梦想,经过生活的历练,定能有所作为。”潘莹萍补充道:“其实,作为新疆生地所的学生,我们也算不上奉献什么,是新疆这块土地滋养了我们,所以,选择西部我们不会后悔。”

“去年暑期回所,科研生活虽然枯燥,但总觉得还是小有成就,心里一直很高兴。所以很期待回新疆生地所。”潘莹萍说。

“虽然西部条件艰苦,但是并不影响想要去西部奉献的人数。新疆生地所这几年除了个别专业,每年报考的研究生都是爆满。可见,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到这里来搞科研的。”潘莹萍说,“毕竟挑战也代表着机遇。是我们的机遇,也是西部的机遇。”有了这些乐观积极的青年,新疆生地所每年都注入新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涌进新生力量,这些青年带来了智慧,带来了创新,也带来了西部的发展和希望。常言道,青年是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阶段,青年人总是带给这个社会进步和希望。

科研不分国界,青春也不分地点。有青春的地方,总是有希望。

责任编辑:傅茜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