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杂志】回忆抗击“非典”激情燃烧的岁月

  • 管载麟 (国科大党委宣传部)
  • 创建于 2013-11-30
  • 1059

今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H7N9禽流感病毒在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蔓延,给养禽业和旅游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十年前,几乎席卷全国的“非典”SARS疫情曾经是一场灾难,带给人们痛苦和伤害,更是给我国人民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当年,我校三千余名师生员工也与全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科学防范,戮力同心,奋战六十多个日夜,最终取得校园“零感染”的胜利。

领导高度重视  层层真抓实干

2003年4月初,“非典”疫情在北京出现后,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院党组、北京市委和教育部党组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大力宣传,严防死守。

成立预防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责任到人。4月18日,研究生院召开院务会,根据科学院部署,成立“非典”预防领导小组,党委书记邓勇、常务副院长高文亲任组长;同时,学校各学院、系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构筑起学校上下一心,群防群控的“非典”阻击防线。“五一”假期及每个周末,研究生院各级领导干部和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全部坚守岗位,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

领导亲临视察,增强师生员工战胜“非典”的信心和决心。4月29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到中关村视察检查预防“非典”的情况。同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副秘书长、人教局局长何岩到研究生院看望、慰问师生员工。科学院领导一行的视察,进一步稳定了学生的情绪,鼓舞了师生员工的士气,增强了师生员工战胜“非典”的信心和决心。

党员骨干勇挑重担,任劳任怨,甘于奉献。面对抗击“非典”的严峻形势,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和后勤保障人员主动请缨,勇挑重担,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党委书记邓勇身先士卒,舍家忘我,带头值第一个夜班,爱人是战斗在“非典”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即将参加中考的儿子每天随他来学校复习功课;党委副书记孙建国为妥善安排发烧学生和需要隔离人员,曾几个日夜不能寐;院领导班子成员在整个预防“非典”时期,都未曾休息,始终战斗在一线;后勤党总支十余名党员冲锋在前,带领全体职工,全力保障后勤补给畅通;钱玉美、周惠兰、吴忠良、杨建虹、李俊社、吴晓东等一大批教授和管理干部,主动承担了“非常时期”的学生工作,深入到第一线;郭逊敏、吴楠、吴健松等一批学生党员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动员组织广大同学积极配合和参与学校抗击“非典”的工作。他们突出地体现了研究生院众多坚守在抗击“非典”岗位上的党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光辉形象。

紧抓教学工作  调整教学方式

研究生院党委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为减少师生感染机率,从4月21日起,研究生院调整了教学方式。开设空中课堂和“草坪课堂”,进行网络教学。在课程进度和基本要求保持不变的前提下,150门课程开设空中课堂和网络教学;规模较小的32门课程,仍然坚持课堂教学;部分课程,如外语听说课,则以“草坪课堂”进行教学;4位外籍教员实施网上教学。另外,同学们还通过户外讨论会等形式,开展集体学习。

全天候开放阅览室和自习室,购买一千多册图书。为了给全校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从四月中旬开始,学校阅览室、自习室全天候开放。为了满足同学们学习的要求,教学资料中心新购买了1000多册图书,不到一个星期,全部编目完毕,对学生开放。学校想方设法为同学们创造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把“非典”对教学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加强学生管理   丰富校园生活

采取封闭式校园管理,确保学生的稳定、安全和健康。为确保玉泉路教学园区3000多名师生的稳定、安全和健康,研究生院采取完全封闭式校园管理,所有出入口有门卫和学生志愿者护校队24小时把守,严格执行出入证制度,将“非典”隐患拒之门外,确保一方净土。

组织学生志愿护校队,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能力。学生会发起“保卫校园、人人有责”的行动,组织学生志愿护校队,协助学校有关部门承担部分校园管理和巡视等任务,提高锻炼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累计1000余人次参与学生志愿护校队的活动。

研究生院党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珍爱生命 抗击非典——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向白衣天使致敬”大型签名活动、“珍爱生命抗击非典”主题征文和宣传板报竞赛活动、“科苑创新杯”创业计划竞赛以及跳绳、投篮、排球、羽毛球等多种形式的室外体育竞赛活动,在研究生院校园蓬勃开展。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舆论氛围

为减少“非典”给学生带来的思想波动,避免在学生中引起恐慌,研究生院党委广泛拓宽信息渠道,大力加强宣传教育。

开辟网页非典防治专题,编印《工作日报》和《玉泉快讯》。从4月21日起,研究生院在校园网主页开辟非典防治专题进行宣传,每天发布几十条信息;每天编印1400份“非典防治工作日报”,累计编印60期;每天编印《玉泉快讯》,放大张贴在学校所有行政、教学、科研、公寓等场所,将最新情况及时告知全院师生,使其在第一时间了解全国和北京市的防治动态、学校的决策和措施,增强师生员工防病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和战胜“非典”的信心,编印90期,累计近8000多张。

加大对外新闻报道,着力塑造研究生院品牌形象。研究生院邀请新闻媒体深入校园采访,先后有3篇报道在《科学时报》登载;中央电视台一套采访地学院石耀霖院士;新浪网主页专题报道管理学院“非典”研究成果,被多家网站转载;研究生院有50多条“非典”报道在科学院主页登载,科学院办公厅《要情》采用5条研究生院上报信息;研究生院还组织学生记者团深入一线,采写了大量新闻报道,通过网络、广播、宣传板报等媒介将最新的消息及时传达给广大同学。

构筑后勤保障,提供物质基础

为广大师生员工及时发放预防“非典”的中药,提供温度计、口罩和消毒水;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和消毒;加强学生宿舍管理,禁止校外人员留宿;后勤临时工全部留在校园内等,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学生食堂严格执行封闭管理制度,实行“三不准,六必须”,即:不准食堂工作人员外出或亲属探望,不准采购人员、非炊管人员进入后厨,不准身体不适的炊管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必须做到“四勤三好”,戴口罩,测体温,定期消毒,严格执行卫生制度和每日巡查。后勤工作人员每日保障烹制可口饭菜,提供免费汤,及时供应新鲜水果。由于执行制度严格,有效地保障了食堂就餐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学校门诊部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为了抗击“非典”,门诊部主任何锐志大夫,每天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每天两次到留观区探望同学,她既给他们看病、解答问题,又做大量细致的心理抚慰工作,不辞辛苦,默默奉献。负责后勤工作的孙勤副院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冲在第一线,还从家中带来自己熬制的姜汤给患感冒的后勤工人喝。

从6月2日开始,随着北京地区“非典”疫情的逐步稳定,研究生院全面恢复课堂教学。教师们又精神抖擞地走上了讲台,学生们又回到了熟悉的课堂,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失去的时间和损失补回来,用优异成绩回报研究生院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辛勤劳动。

6月29日,研究生院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暨表彰大会,表彰抗击“非典”先进集体36个,先进个人191名。

研究生院党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履行科学院党组所赋予的神圣职责,胸怀全局,脚踏实地,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无私奉献,严防死守,坚决确保玉泉路园区“非典”零感染,夺取抗击“非典”战役的最后胜利。这一不平凡的壮举已经彪炳史册,坚如磐石,铭刻辉煌,催人奋进。

责任编辑:管载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