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雁栖湖畔国科大学园一的101教室中时不时传出一阵阵掌声,第十一期李政道讲座第二讲正在这里进行。这一讲共有两场报告。
首先上台的演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郭卫老师。郭卫老师于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经CUSPEA项目赴美留学,1988年在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Peter Levy 指导下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88年9月-1990年2月在柯朗数学研究所(Courant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Glimm教授的研究组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1月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
郭老师演讲的题目是《铜氧化物超导体中的自旋液体态》,他讲道:“1986年发现的具有高转变温度的铜氧化物超导体揭开了科学史上新的一页。和常规的 BCS 超导体不同,铜氧化物超导体的母化合物是反铁磁绝缘体。杂质掺杂导致的反铁磁长程序消失和超导态的形成是高温超导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由于铜氧化合物中的载流子是近局域的氧空穴, 我们研究了在一定掺杂浓度下、相邻氧空穴以铜位自旋为媒介,通过局域的超交换作用实现自旋配对进而形成共振价键态, 即自旋液体态, 成功地解释了高温超导电子相图。”与其他理论模型不同的是,郭老师的氧空穴自旋配对理论给出的超导电子自旋波函数是对称的,而不是反对称的。高温超导的 d 波对称应当是由铜氧面晶场及自旋对的对称性的限制所导致的。近年来, 铁磁/超导结的 Andreev 隧穿谱研究显示铜氧化合物超导电流具有清晰的三重态特征,为高温超导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郭老师不苟同他人,坚持自己的想法,多年潜心钻研并终于获得喜人的成果,这种精神给了在座的同学们极大地鼓舞。
接下来的演讲者是专程从美国赶来的王栩菁博士。王栩菁博士1988年在南开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经CUSPEA项目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AMU, Texas A&M University)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9年在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F. Becker 和 P. Gascoyne 教授的联合生物物理研究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2006 在威斯康辛医学院任助理教授, 2006升为副教授。2008转至阿拉巴马大学任物理学副教授. 2013年转至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任国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 生物资讯系统生物学与核心设施主任. 王栩菁博士的研究兴趣主要是集中在动力学理论与系统生物学方面, 图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 迄今发表超过75篇专业论文, 和index 22, 并在两家杂志担任编辑.
王栩菁博士演讲的题目是《动力学系统与系统生物学》。她介绍说系统生物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交叉学科. 主要是用数学与物理的手段研究生命现象中的复杂问题, 期望达到对生命现象的定量化描述, 并找出其遵循的普遍规律. 当前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与突破,获得全面深度的测量数据已不成问题,瓶颈是数据的处理分析与规律总结. 另一方面,大量数据的积累,也趋近了临界值, 让系统生物学领域很有望在以后几十年内看到革命性的进展。然后王栩菁博士举了她工作中的各种例子,并重点讲了在1型糖尿病中的研究,以及该研究对她们组提出的“慢性病的发生, 相当于动力学系统中的相变”这一观点的支持。最后,王博士热情邀请同学们投身到这一正处于革命阶段的新兴学科中来。
两场报告就都结束了,同学们仿佛都意犹未尽。后面的报告一定会更加精彩,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