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神话般的电影史,也是他独一无二的情感史,真真切切的性情史。”这是同学们从王志敏老师讲座中得到的感悟。
6月16日,王志敏老师引领同学们,走过1987到2014这几年间张艺谋导演的10部作品,走过他和电影中人物共同的27年情感历程。
最初的红高粱,“大生、大死、大恨、大爱”,红高粱地中人物不惧王法、轰轰烈烈的爱,而剧外张、巩同样的不顾一切。张艺谋面对各方压力,痛不欲生,借《菊豆》抒发生命冲动的压抑。而这份振奋与压抑,跨越一份感情,跨越1989。《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求一个法律的解释顽固执拗,偏偏像极了戏外的二人,渴望在各方压力之下,为自己的感情找寻一个依托。一部《活着》体现出张艺谋对于家庭的思索,老人的鳏寡孤独,被改编成了贤妻良母的故事,同样表达了他对于这种家庭与爱情的向往。《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几番改动,一度换编剧,只为表现出到导演心中的思索,可惜情感起时疾,退时,饶是令表达者乱了方寸。1996年的《有话好好说》,主人公固执的要砍下插足者的手,这又是一种宣泄,来表达极度的愤慨。《我的父亲母亲》又借对人物的表现,表达张艺谋向往的爱情观。
王志敏老师口中的张艺谋,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特色,同时又顺应自己性情的人。他拥有两种极端的性格特点,即极端的激情和极端的压抑。他敢于将自己的全部思考和感情不加修饰的融入电影的表达中去,又能很好的控制,达到一种艺术与情感的高度融合。《十面埋伏》片段中,两个男人为了自己的爱情的那场最终的角逐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的是那种真实的情感宣泄,被极具张力的表现手法完美的融入到情节之中。生死角逐,最终完全放弃防御不顾招式,只一心致对方于死地。小妹胸口的刀飞出,大雪、飞刀的冰冷,鲜血的刺眼,刀锋交会的刹那,导演的情感灵魂,正是借助人物的故事情得到宣泄。
王志敏老师说,对于张艺谋人与作品的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直都存在,甚至都走上了两个极端。任何人与事皆是如此,没有绝对的完美,而张艺谋不完美的真性情和他独特的才华也确实成就了他。压抑并非束缚,独特的人生态度构成包容的艺术世界、艺术人生。
主讲人简介: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中华美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中国电影学会评论理事,第二届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顾问。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讲座系列》课程为培养本科生艺术人文素养而设置。《讲座》课程得到校领导高度重视,曾对课程的设计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主席、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研究员担任此门课程的召集人,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研究员和国科大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为课程组织者,人文学院负责此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实施。国科大本科生的必修课,亦可供研究生选修。课程共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板块,拟邀请国内外杰出学者在三年时间内做108场讲座,其中每学期18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