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以“科创少年志、生态环保行”为主题的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第三届科技节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各院系和中科院物理所的31名科技人员走进校园,为同学们带来18个科技项目,并为学生授课。同学们还制作了科技创意作品参加展评。
用超导材料制作的小方块在零下200度的液氮中浸泡后,可以在磁铁轨道上悬浮和旋转。在超导磁悬浮项目中,学生们一边观看一边聆听科技人员讲解,不禁啧啧称奇。在脑电波小车项目中,学生们头戴脑电波采集器,体验起了用意念操控小汽车的神奇科技。急冷技术能够使物质内液体发生玻璃化转变,且不伤害组织细胞。在奇特的低温世界项目中,学生们可以体验用液氮冷冻鲜花。
本届科技节,该校在操场跑道两侧设立了18个科技体验小屋,联合国科大各院系和中科院物理所的老师、学生及研究员,为学生们提供了物理、化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神奇有趣且易操作的体验项目,学生们玩得很投入。“把鲜花放在零下200多度的液氮中,能将其瞬间冻结,非常漂亮,这些科技实验很神奇,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六年级(3)班学生黄欣茹说。“在脑电波小车项目中,我戴着脑电波采集装置,心里想着快点启动,小汽车就真的启动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四年级(3)班学生孙晨严说。
除了参观体验有趣的科技实验,在科技小制作环节,学生们还亲自动手制作了火箭、机器人、飞机模型等科技创意作品,并以班为单位进行了展示及评选。学校设置了展台,学生们现场宣传推介自己的作品,学生、老师和家长均可现场投票,最终评选出了6名该校最具潜力的“小小研究员”。在科学家课堂环节,学校邀请了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和航空宇航学院的9名研究生,为一、二年级学生们带来了《大气知多少》《系外行星探索指南》《有趣的太空生活》等科技课程。
“与海淀区中关村一小签约一体化办学以来,我校始终围绕‘科学启智、教育立身’的办学理念,牵手国科大各院系和物理研究所,在四、五年级每周均设置了科技课程,倾力打造‘一所一特色、一系一课程’。通过科技课程,丰富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爱上科技。”该校学生成长服务中心主任张军说。
10月23日,生命科学学院科普宣讲团成功举办了“金秋在湖”秋季校园植物认知活动。本次活动面向全校同学开展,旨在通过科普校园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识别要领,以及其价值、文化等相关知识的宣讲,提升生命科学素养,营造校园科普氛围,促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经过前期宣传,本次活动共吸引超200余人报名。10月23日14点,参加活动的同学于东区三食堂前集合,在领取纪念明信片后开始了本次近2小时的科普之旅。本次活动也在bilibili平台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账号进行了同步直播,直播间峰值观众达900余人。同学们与直播间内的科普人员积极互动,即使无法到达现场也能参与活动,了解校园植物知识。
本次活动由来自华南植物园、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具有植物学专业背景的6名同学参与讲解,多角度介绍了丰富的植物知识。松果(傅佳鑫)手里拿着酷似烤肠的香蒲,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枫香(王鹏翱)从形态学入手,介绍了刺槐的褐色荚果与国槐的念珠状荚果的差异;萝藦(刘阳)从不同悬铃木的差异讲起,讲述了“行道树之王”法国梧桐的故事;鸢尾(张琪)带着队伍驻足于一棵树桩前,讲解着如何通过年轮判断树木年龄与生长状态;剑阁柏(罗芃睿)回顾历史,牛耳状叶片的草治好了汉朝一军队的“尿血症”,中华传统医学正在与新时代科学的结合中绽放新的光芒;“一定要热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直播里,坡垒(蒋康正)更是旁征博引,向线上和线下的听众介绍着中华传统诗词中的植物,“开到荼蘼花事了”里的蔷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里的地钱, “遍插茱萸少一人”里的吴茱萸,以及在寒风中绽放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菊花……
参与植物认知活动的同学了解了很多植物知识,也有很多想说的话。来自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张克同学向科普团的宣讲同学表示,“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很多之前没有见过或没有注意过的植物,雁栖湖校区的秋天真的很美,期待明年春天的活动!”来自存济医学院的荣文婉同学也有很多感想:“这次活动真的有学到很多知识,几个有共同热爱并且博学的同学交流思考碰撞的那种氛围十分感染我。作为一名国科大的研究生,我们有一定的责任去传播科学。”
本次活动更是激发了科普团成员的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与科学传播精神结合,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了未来学习、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作为自然科学的研究生,想用这些专业知识做一些对大自然、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能在了解到学校中植物的同时,了解到保护身边的动植物、维持生态多样性的重要,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意识,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情。”
本次活动也受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园品牌文化建设项目的支持,通过校园植物认知活动等品牌特色活动的开展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旨在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和发扬中国科学院优秀文化传统,繁荣和发展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本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文化和精神。
为进一步促进怀柔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拓宽中小学生的科学视野并且激发科学热情,10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协办单位参加怀柔区“庙城学校第十六届科技节”活动,崔骁勇教授作为首批受聘于怀柔庙城学校的科技副校长受邀出席开幕式,并带领生命科学学院各个研究方向的硕博生,以缤纷多彩的科普形式为全校广大师生共同开启一场关于生命科学的奇幻之旅。
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协办方之一,通过报名征集、论证、筛选等环节,共派出4个专题(7个展示活动)助力本次科技节活动,从植物(标本制作、种子萌发)、土壤(分类识别)到大家关注的微生物(细菌培养、病毒与生活)及“双碳与气候变化”,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现场不仅有展板展示、标本制作和现场讲解,还有有奖问答、动手实操和显微观测等互动方式,这给庙城学校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生命科学科普盛会。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热情高涨,甚至在活动即将结束之时仍然意犹未尽,不愿离开展台。庙城学校负责人对此表示: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普力量的注入,将发扬怀柔区委“怀柔区的孩子从小就要接触科学和技术,厚植科技公民素养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精神,有效推动学校科技教育高质量的发展,也为深度激发在校师生的科学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悉,从今年9月初接到受邀参加庙城学校科技节开始,崔骁勇教授作为国科大派出的科技副校长多次以邮件、电话、会议等形式与庙城学校负责人沟通,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中小学生的趣味科学问题,带领生命科学学院硕博士在科普活动的形式、流程和布置等环节进行细致筹划,力求以把通俗易懂的生物科学知识呈现给庙城学校的师生们。
作为国科大“春分工程”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科技节受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的鼎立支持,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了科普办与庙城学校的紧密联系。本次科技节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科技教育的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在当下新时代和新征程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将继续助力庙城学校科技科普活动,为培养优质的科技后备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拓展阅读:据了解,2019年底怀柔区聘任中国科学院大学17位教授、博导为首批科技副校长。一年多来,科技副校长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为怀柔区教师、学生培训、讲座、指导50余次,近万名师生受益。2020年1月北京市怀柔区第二批中小学校科技副校长举行聘任仪式,35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在怀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的教授、研究员和工程师,受聘为怀柔区第二批中小学校科技副校长,实现全区中小学科技副校长全覆盖。受聘的科技副校长将利用专业优势及自身影响力,协助学校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技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学校、教师开展科技教育工作及社团活动;对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及科技节相关赛事提供指导。
牛阅川给学生们展示植物叶片气孔的“魔药课”
宗淙已被好奇的学生们团团包围,看这纸上的植物世界是如何的精彩!
2021年10月8日、25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下,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四名研究生走进北京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科技学校嘉铭分校),开展科普实验宣讲活动。
本次科普活动分为“变色魔法”和“水中花园”两个主题趣味实验,以科普讲座的形式举办,幻灯片讲解与实验演示两种展示方法相结合。这些实验现象缤纷奇特,原理浅显易懂,目的在于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胆大心细、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解放创造力。
“变色魔法”实验是对化学反应中变色现象的探究。实验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国科大研究生梁新虎和王越从演示者的角度,带领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颜色变化过程,通过四个小实验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基础化学的魅力。
这些小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同学们纷纷举手互动,争做老师的实验小助手,积极地参与到了整场实验中,一系列的互动使科普现场沸腾起来。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还就生活中有趣的物理化学现象进行了讨论。国科大四名研究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大家走进化学的奇妙世界,赢得了同学们的惊叹和喝彩,也在同学们的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在实验演示“水中花园”的过程中,同学们认识了不同金属离子的颜色,及其跟不同离子及分子配位后的颜色变化。国科大研究生马晓颖和李嘉辉简单介绍了复分解反应和半透膜及渗透作用,让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验现象。
本次活动是国科大“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的一部分,也是国科大基础教育研究院“科学素养培养行动”的一部分,旨在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实验、分析思考能力,让中小学师生走进科学,体会科学魅力,感受科学情怀。科学知识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此次青少年科普专项活动用趣味化学知识的火炬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带他们领略了化学的魅力,在他们的心中播种下科学梦想,鼓励他们将创新作为青春远航的动力,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祖国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上焕发出绚丽光彩。
9月16日,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水果湖第一小学开展了2021年秋季学期“果壳讲堂”小学生科普课程。协会志愿者们将“科学素养、科学思想、创新精神”的元素融入课堂,开启了科普教育的“第一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全世界长江江豚还剩多少头吗?是大熊猫的数量多一点还是长江江豚的数量更多一点呢?”
“有没有小朋友可以举手回答老师史前大灭绝一共有几次?”
“鲸鱼名字有鱼,那它到底是不是鱼呢?如果不是鱼,那它又属于什么种类呢?”
协会志愿者们通过图片讲解、现场互动、视频展示等多种形式,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小学生,激发了学生们高昂的学习热情。有趣的科普知识,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们脸上透露出满满的求知欲。小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志愿者老师,遇到疑问时,积极踊跃举手提问,努力汲取更多的科学知识。
小学生正属于心智发展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萌芽期,正是大量吸收新鲜事物和科学知识的黄金年龄。一节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妙趣横生的科普课堂,不仅能唤起学生们的思想共鸣,还能让他们学会科学的认知方法,从而使科学的思想、理念和精神生根发芽。
虽然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协会志愿者们致力于将这四十分钟真正变成学生们乐于接受科学知识的载体,成为他们走进科学、领悟科学的领路人,努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
本学期,小洪山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在武汉教育基地办公室的指导下,按照“突出重点、形式创新、讲究实效、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总体思路,继续以科普进校园活动为抓手,不断将“果壳讲堂”科普品牌发扬光大,营造良好的科普志愿服务氛围。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