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世界vs自由世界——明德讲堂之《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侧记

  • 金漫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10-12
  • 267

10月10日晚上7点,玉泉路校区阶一·2教室人头攒动,室内已经座无虚席,过道里再也放不下一张椅子,但仍旧有人络绎不绝地涌进来,却只能在门边求得一个立锥之地。本次明德讲堂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吴国盛教授。

吴国盛准时与同学们见面。他开门见山地讲了中华民族近100年来对于科学有着“奇怪”的热爱以及中国具有的独特的科普法,但奇怪的是,如此的推崇和热爱并没有让中国在科学界拥有相称的地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是否有误?带着这些疑问,吴国盛开始了讲授。

中国人会误读科学很正常 

“科学”这个词是1915年以后才在中国出现的,之前对于science的翻译是“格致”,取自成语格物致知。而在古代,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吴国盛这一论点的抛出让现场一片唏嘘,接着他从两个方面解读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以及中国人为什么会对科学产生误读。

一是传统文化里对于知识的态度导致了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学以致用这一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对于知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知识是用于服务生活的,因此在中国古代人的思想里,知识并没有独立的地位。从现代对于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评价也可以看出来,中国人认为人之为人,德是第一位的,而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在国务院系统中也并没有“科学部”,有的只是“科技部”,在中国,科学和技术常常是不分家的。中国这种古老的实用主义观念没有为理解西方的科学提供正确的基础。

二是中国人接受科学的时机也导致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误读。早在第一次西学东渐时,西方的科学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并没有引起关注。直至第二次西学东渐,中国人见识了西方的坚船利炮,才有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古老的观念出现了问题,认为中国人在数理化方面的知识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也是为什么至今还流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类口号的原因。然而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中国人才意识到,相对于西方,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坚船利炮技术上的不足,而是整个社会制度、文化都要受到质疑。此时,“科学”才正式走入中国,科学救国的口号也在这个关头响起。而出现于民族危亡时刻的科学“带着血腥和技术”,被视为一根救命稻草,而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这样就更加强调了科学实用的方面。

科学高度依赖于文化

在解释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误读之后,吴国盛开始阐释科学的正确意义。讲述之前,他先否定了两种观点,即科学是智力行为,礼记科学跟文化有关,而实际上,科学是具有高度的文化依赖性的。因此,吴国盛接下来对于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

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血缘文化和亲情文化。由于中国人具有成熟的农耕文化,习惯定居生活和固定耕作,并且安土重迁,自古以来就提倡“父母在,不远游”,因此古代的中国人很少搬家,都是与熟人相处,在整个社会里形成了一种熟人文化,习惯于按照血缘秩序来建立文化,恪守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因此中国人的爱是有层次的,从亲生父母子女到整个世界,爱是扩充的,但也是逐次降低的。中国文化最高层次的核心,即对于理想的“人”的规定则是具有仁人之心。

在西方文化起源的希腊,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地理原因的限制,希腊人主要以航海和贸易为生,频繁的迁徙导致希腊人形成了一种“生人文化”,即打交道的都是陌生人,为了在陌生人之间建成一种秩序,希腊人发明了契约文化,即人与人之间要制定一定的规则,并服从于这个规则,“契约”即是法律的前身。凡事按法律来是欧洲人的第二天性,而投票、订约是西方人的生活常态。因此,在古希腊,人的核心价值定义为一个能参加订约并能守约的独立自主个体。所以在西方社会,人们推崇人之所以为人是要具有自由。

究竟什么是科学? 

在中国社会,“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是什么?”的回答,而在西方则普遍认为人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得而成为自由的个体。

在西方社会,人惧怕变化,认为按照肉身来确定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导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为了解除这种恐慌,西方人试图通过寻找一种不变的Identity来确定变化的身体。本着这种思想,西方人开始了初期对于科学的探索,并认为科学是为了训练自由的人性而必须要学习的一项技能。希腊人的科学认为,首先,科学必须是无用的,因为他们认为有用之学终将消散于其“用”之中,而只有无用之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是为了服务自身,是自由的科学。其次,希腊人认为科学必须是内在的科学,只服从于内在的逻辑,而不为外界所变化,他们力图寻找一种恒真的“理”,因此产生了逻辑学、演绎数学和几何学这些“无用”之学。

与西方人恰恰相反,中国人崇尚变通,广泛流传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之类的俗语,并有《易经》这样讲述变化之学的著作,因此,中国人不爱讲理,认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而西方科学真正产生是来自于从天文学产生的文化危机并直接导致了“拯救现象”。在古希腊,人们认为除了匀速圆周运动,天是不变化的世界,地球、月球、金星、水星等一些行星的运动却让人们大惊失措,因为他们并不是匀速圆周运动的,这就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文化危机,也由此出现了拯救现象,为了解释这些行星的运动,科学家们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些行星所做的运动是一些匀速圆周运动的叠加。拯救现象纲领催使了科学的产生,其纲领为:1、内在具有逻辑性,2、表面要是混乱的,即在变化之中,寻找不变。

演讲结束时,现场响起了持久的掌声,并有很多同学举手提问。一位同学问到仁爱世界和自由世界怎么兼得,吴国盛坦言道,在仁爱世界里,自由是不可能成长的,因为仁爱之心本来就是对真理至上的一种严重的阻碍。另一个同学问及吴教授的人生经历,吴国盛介绍到自己是学物理出身,这让现场同学不免惊叹,接着吴国盛讲到,由于发现自己不适合学物理,而是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他果断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方向。他坦言了中国科学存在的一个问题,即一大批并不热爱科学的人因为抱着“实用”的态度选择去做科学。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吴国盛告诫同学们,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忠于自己的内心,那么每个人才是自由的,这个社会才有无限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金漫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