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以来,联合国确立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应对艾滋病疫情的努力已经产生了积极成果。然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的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表明,这种流行病仍然在世界的某些地方蔓延。
今年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建立在2008年“领导作用、增强力量和履行承诺”的主题基础上,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普遍可及和人权”多了一个全新内涵——责任与担当,全球参与防艾行动的人们呼吁:无论你是否感染,都应为艾滋病的防控承担一份责任。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关爱活动:街头宣传、接热线电话,现身说法、解答困惑、拥抱患者……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初冬的傍晚,独自一个人再一次打开电脑看《好死不如赖活着》。关掉电脑之后,呆坐著,面对黑夜,心中百味杂陈,堵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心灵又一次受到了震撼。
这部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的一户普通家庭。这个五口之家中,有四个人感染了艾滋病毒,三个孩子中,有两个一出生就因为母婴遗传携带了HIV病毒。90分钟的纪录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字正腔圆的叙述,没有宏大的场面,整部影片就是在肃杀的气氛里,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艾滋病家庭不到一年时间内粗砾的日常人生。面对艾滋,因为贫穷和无知,那里的人们似乎表现得有些软弱和束手无策。的确,家中若是有一个艾滋病人,都足以把整个家庭整垮,更何况是一家五口就有四个HIV病人呢?
由这部影片,我想到了,“好死不如赖活”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俗话。可仔细想想,这句话表现出我们民族多么沉重的选择!为什么我们只能在“好死”和“赖活”中选择?为什么我们不能“好活”,然后也“好死”?
今天是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重温这部影片,时隔7年了,马家的三个娃娃现在还好吗?两个病毒携带的孩子现在身处何方?大女儿马宁宁面对生离死别是不是学会了坚强,是不是已经长大上了初中?河南的上蔡县文楼村还依然被艾滋病魔困扰着吗?后来得知,妹妹马荣和弟弟马占槽都发病了。马荣已经退学在家,因为她没有力气走十分钟的路去上学,她在家里等待,等待著与她母亲相同的结局。大女儿马宁宁,她来到世界上,仿佛就是为了把自己的父母弟妹一个一个地送走,然后自己成为一个“爱滋孤儿”。我无法想象,这个女孩要有多么坚韧的毅力,才能度过如此苦难的人生!不由地呼吁全社会全人类,抗击艾滋,拯救艾滋,拯救生命的力量!
其实,HIV不是一个符号,艾滋病不是一个象征。或许,像马家这样的情况,只有全社会对艾滋病患者随时沟通,洞察感受,及时帮助才能使艾滋病患者摒弃孤独和被歧视感,真正重树信心,毕竟只有沟通,才有感受,只有感受才能更好的协助。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抗击艾滋,拯救人类!让生命的红丝带从此飘起来,情暖人间!